​这群大学生将寒假实践聚焦苏州河亲水秀带
2022-02-0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这个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步履不停。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5名00后学生针对苏州河污染放江问题开展了社会实践调查,为提升苏州河两岸的雨水利用率、推广节水减排措施而积极行动。他们以苏州河为调研路线,行走20多公里,调研苏州河沿岸30处小区和公园,以专业所学助力水环境保护,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 想用所学知识助力水环境保护 ◆ 

随着上海“一江一河”建设规划和苏州和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的全面落实,苏州河的水质大幅度改善,沿岸地区迅速发展,成为上海城市宜居生活的亲水秀带。然而,每逢暴雨期间,苏州河污染放江问题依然存在。

裘世唯、周霄怡等5名学生都是大二年级,选定苏州河为样本,是因为在他们专业课上老师会经常提及苏州河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案例。“目前,苏州河水质最好的河段只能达到III类水的标准,作为环境专业的上海学生,我们还是特别想为苏州河变得更美出一份力。”裘世唯说。

为了用所学知识助力水环境保护,为城市环境品质和人民居住条件出一份力,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于是,5名学生利用寒假时间开展了“踏访生态苏河•社区雨水利用助力‘会呼吸’的亲水秀带”社会实践调查,对苏州河两岸的雨水利用、节水减排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为苏州河在减少暴雨泾流污染的同时“秀”起来提供建议视角。

 ◆ 实地调研30多个沿岸地区 ◆ 

一直以来,苏州河暴雨季节的放江污染是建设滨水绿色长廊面临的一大难题,而雨水利用是有望突破这一问题的关键技术。《“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指出,新时期治水将以非常规水源利用为重点,补齐设施短板,提高雨水利用能力。

此次社会实践项目聚焦城市中雨水的利用与处理,以苏州河为调研路线,团队成员行走20多公里,深入沿岸的23个小区、6个公园、1个政府机构,采访29家物业公司、32位居民、6位专家,全面调研两岸雨水利用现状,探寻当下雨水利用的优势与不足。

走到这一步前,小组成员们已经早早开始了绘制详细的路线图、小区名录表和调查表,分别制定针对物业公司和小区居民的访谈提纲,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潜在的雨水利用技术,为深入基层考察、检验技术实际应用价值奠定基础。

此次调查显示,苏州河两岸小区与公园的建设缺乏对雨水利用问题的综合考虑,小区雨水收集利用相关装置很少,32处社区中,仅有3处社区具备雨水利用装置,占所有调查社区的9.375%。这导致绝大多数地区雨水不加净化与利用直接排入雨水管网,造成雨天污染放江。

 ◆ 期待推广普及雨水利用 ◆ 

在走访过程中,小组成员们发现,苏州河沿岸不同小区排水系统差异巨大,老式小区多为雨污合流制,而新式小区虽为雨污分流,却存在管理松散的情况。对此,项目组成员建议,加强雨污分流小区管理,杜绝污水排入雨水管网;在雨污合流的小区,城建和水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在旧小区改建,并统筹安排分流改造。

在深入居民调研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居民对雨水利用的认知度还不够,一些小区的物业经理甚至认为雨水利用设施经济效益低,在绿化面积较小的小区,购买自来水浇灌绿化更能节约成本。

为此,除了进一步加大污水管网的储存和输送能力,同学们建议,在苏州河沿岸所有小区中推广普及雨水利用,鼓励市民躬行实践,参与雨水处理、苏州河水环境保护工作,并设立若干雨水利用示范小区、示范公园等,作为向公众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国家水情教育的场所。

尽管苏州河雨水利用情况仍待提高,在实践中,上海市民极高的环保意识让项目组成员印象深刻。不少居民认为苏州河需要每个人来维护,并表示愿意为雨水利用支付额外的费用,共建滨水绿色长廊,让绿色成为上海最动人的底色。

为向社会公众普及雨水利用相关知识,小组成员们还制作了宣传册和文创产品,通过华东师范大学寒假社会实践这个平台,将所学辐射四周,于学思践悟中助力打造城市亲水秀带。

连续几日三万步的微信运动、从“社恐人”难以开口的尴尬到逐渐上道、整理到深夜的访谈稿……团队感到,凭借上海市民这样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政府部门的有力推动,在不远的未来,上海的环境必然能焕发更大生机。

经过老师的牵线搭桥,团队还联系到一位市人大代表,共同参与撰写建言,希望未来能获得水务等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