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生辞去高薪创业,玩转即兴表演:人生就是一场超长的即兴表演
2022-02-1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吴恺/图、视频

“我在斯坦福跟着教授奶奶学即兴表演的时候,她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深:人生就是一场超长的即兴表演。”都说人与人交流只有30%是言语,其余的70%通过肢体语言。眼前的90后女生徐思远(小E)表情丰富,说话的时候手舞足蹈,与她交流像在看一场即兴表演。

从内急也不敢上厕所的乖学生到互联网创业公司总裁,从全职太太到小众职业的试水者。她的人生也和自己钟爱的即兴表演一样,充满了戏剧和变化。

即兴舞台上没有错误

也没有预设好的剧本

周末的一个晚上,在“娜娜的大房子”里,一场小型的即兴表演正在举行。游戏名称、部分台词、出场演员……这一切都由底下的观众说了算。“说实话,现实会演成什么样,我们心里完全没底。”说话的人是徐思远,一个始终眼中带笑的女孩。

而就在当天下午,一群演员经历了另一个版本的“排练”。所谓排练,无非就是熟悉每个即兴表演环节的游戏规则。即兴表演分成短篇和长篇,前者多以游戏的形式出现,以“三字经”为例,所有的台词都要求是三个字;而后者相当于是一出即兴话剧。

当晚正式演出的上半场,几个表演让观众“脸都笑僵了”,而下半场则讲述了一个名叫诸葛钢铁的电影放映员从出生到99岁生日去世的故事,他的一生都和一部名叫《钢铁是如何炼成》的电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台词毕,灯灭了,众人陷入沉思。

“即兴表演不保证是喜剧。尽管故事是虚构的,却代表了演员当下最真实的情感。即兴舞台上也没有错误,任何一个所谓的错误也是一份‘礼物’。”徐思远解释说。

和传统戏剧的观影规则不同,在演出现场手机没有要求静音。有一次,演到一半的时候,有观众手机铃声响了,四周鸦雀无声,演员即兴地朝观众席来了一句台词,“小王,我和你说过很多次了。开会的时候要静音!”

徐思远曾带着观众共创一部长达45的即兴电影,大家即兴起了一个名字《从未上映》。整部电影中,演员拿起随身的道具——一把伞化做武器,“众将士听令”。全场观众集体响应“得令”。

即兴的舞台少不了场上场下的互动,就好比镜像神经元,大家彼此影响。演员面对的是未知和恐惧,他们用勇气给观众带来了感染力;观众收获了捧腹大笑,给予演员们无尽的灵感。

这群舞台上的演员来自“罐头奇迹”剧社,这是一个由白领、大学生自发组成的即兴表演社团。年龄最小的演员是一名财大的大三学生“蛋糕同学”。学数学的他在舞台上肆意畅快地表演,带给观众欢声与笑语。其他演员的本职工作五花八门,有游戏设计师、上市公司HR、财务、销售、幼儿园老师、剧本杀从业者等等。

远赴异国求真知

感染新冠体悟“人生如即兴”

这几年,脱口秀开始被大众所熟知,频繁出圈。但即兴却一直游走在边缘的境地。2015年,前男友为徐思远报了一个即兴表演班,为她揭开了即兴的一角。机缘巧合,在2017年辞职后的空窗期,她捡起了昔日的这份爱好,与裘烨春(奋斗)一起合伙创办了“一起即兴”。

“你是上戏、北影、中戏毕业的吗?”创业后学中文的她多次因为履历被质疑。不服气的她找来了启蒙教材《即兴的智慧》一书,发现作者斯坦福教授Patricia Ryan Madson留了一个邮箱。她试着给对方发了一封邮件,希望前往斯坦福进修对方的课程。第二天醒来,她看到肯定的回复后从床上跳了起来。

“我要去斯坦福学即兴,连死亡都不能阻拦我!”她对老公说。没想到一语成谶。

徐思远将这段进修经历戏称为进了斯坦福的“夜大”学习:每周一堂课,共计上10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Patricia就实话实说,“这里不培养演员。如果你想学表演的话,我建议你出门右转报表演班。我认为,你的人生就是一部超长的即兴剧。而不是写好剧本的莎士比亚剧。”

2020年3月份,意犹未尽的她又和合伙人一起再度赴斯坦福进修。这一次她当起了教授的助教。当时病毒肆虐,教授一家不幸确诊,作为密接的她也难以幸免。在与病毒斗争的几十天里。她和教授一家过起了久违的慢生活,专注地吃一顿饭、观察起院子里的小鸟。从焦虑到放松身心到收获淡定,这次得病的经历就像一出即兴剧,让她顿悟了即兴的真谛。

眼前的徐思远动如脱兔,很难想象在接触即兴前,她是一个一板一眼的人。上课时内急不敢出门上厕所,坐姿始终中规中矩的,在爸妈眼里是不折不扣的乖小囡。

“现在的我开始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不再追求完美。也更愿意拥抱未知的未来,直面恐惧。”徐思远透露说,在创业后,她和合伙人裘烨春在接洽团建业务的时候,无数次被责难,客户希望他们证明即兴能让员工们玩得很尽兴,这让他们很抓狂。“有一句老话叫‘绝知此事要躬行’。你想要体验即兴的魅力,必须要躬身入局。”

这一点,合伙人裘烨春感同身受,“你过去的一刻和现在的一刻看似无差别,但完全不同。就好比一个孩子一样,今天的他看起来和昨天一样,但孩子慢慢在成长,但成长的差别微小到不为人察觉。而即兴,能让大家打破固化的生活,拥抱这一直在变化的世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