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开学第一课:“双减”的减法怎么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也有不断优化教育传统。如果说过去的教育改革多是做加法,孩子学习的种类越来越丰富,那现在“双减”政策之下就是要做减法。开学在即,上海新华传媒旗下“申学课堂”在上海书城九六广场店推出“开学第一课”,请学者和专家来探讨“双减”的减法该怎么做。
在著名学者、浦江学堂创办人、《百家讲坛》主讲人鲍鹏山看来,“好的教育”一定是有一个“好的结果”的。这个“好的结果”是要给受教育者一个好的人生,让孩子受了教育之后,有了主心骨,可以从容地过他的人生。而且“好的教育”应该是充满趣味的,无论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
鲍鹏山教授认为,现在的教育缺少了想象力,缺少了随机生发的生活的趣味。他用孔子的“兴、观、群、怨”四个字来阐释孔子的教育观,也讲到了孟子的教育目标——安心。安的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标。
《好的教育》也是鲍鹏山新近出版的一本专著的名字。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对此深表认同。他说2018年他参加了世界哲学大会,大会的主题是“学以成人”。“我当时非常惊讶,一个全球性的哲学大会,讨论的居然不是哲学问题,而是教育问题。”在黄玉峰看来,“学以成人”的主题和孔子的教育观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整部《论语》,就是一部成己之学。成就自己,成为一个人。
黄玉峰认为,好的教育培养好的人,教育就是要“养成君子”。“我小的时候,听到父亲开口君子闭口君子,说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君子讲话要守信。就连下棋也是,落子无悔。这就是论语的深入人心,深入到每一个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君子,社会就会变得很好。”
据了解,《好的教育》最近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出版。这是鲍鹏山关注教育近40年的思考结晶,书中从教育、教师、素质、经典和教材五个方面,回应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焦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