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区体育中心更新后是什么样?人民建议很重要!
2022-02-1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三层老厂房组成的新华社区体育中心要更新了,未来会变成什么模样?即日起至2月28日,“新华社区体育中心更新人民建议征集展”在毗邻社区体育中心的宝地·新华展出,可一睹40份公众提案凝结成的15个金点子,以及5组专业设计方案。

2月16日,在新华社区体育中心更新提案人民建议征集展设计师公众见面会活动上,公众和设计师面对面交流,广纳人民意见,一起为体育中心描绘未来模样。

  40份公众提案融合成15个金点子  

作为上海首批社区生活圈行动规划试点之一,新华路街道在2021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期间发布了“新华社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设施更新”的提案征集,新华社区体育中心改造升级正是重要项目。

新华社区体育中心位于长宁区安顺路79号,现状建筑为上世纪60年代建造的三层厂房 ,经改造后2007年作为社区体育设施使用,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此次更新想在对建筑原有边界、结构、形态基础上进行改造,包括室内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搏击运动 、健身操、基础体能训练等。更新积极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广纳人民意见,体现“全过程民主”。征集设立了公众提案(A类)和专业设计提案(B类)两个类别,分别面向所有热爱、关注新华的朋友和对“人民城市”理念、“15分钟社区生活圈”有深入理解的专业设计团队。      

全龄友好,错时共享,体育教育等社区功能融合建议,社区设施联动……本次征集共收到A类公众提案40份,经整理汇总后形成以上15类金点子,供设计团队和运营方参考。  

“希望能梳理目前社区体育中心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缺少休息空间、采光不理想,车行占用步行空间等。”“地下停车场之类的周边设施已有的功能应考虑共享。”李娜分别从社区设施联动、设计引导建议等提了三个金点子。公司在附近,李娜和同事平均每半个月就会相约去体育中心打羽毛球,至今已有三四年。开车没停车位,骑自行车的话停车又容易占用人行道,看到征集建议后,她就从自身体会出发提建议,“希望建议能被考虑,也期待体育中心完美变身。”     

此外,围绕“功能布局优化”方面,有居民提出“应合理设计运动场地内的照明,对照明设施做必要保护”,有人提出增加电梯、补全无障碍设施。在运营方面,居民也说出自己建议,如可以提供组队、拼团功能,又或者采取“全职团队+志愿者团队”的混合管理模式。也有人发挥自己的创意,提出开辟单人乒乓球台等。

  增设下沉庭院拓展功能空间  

“我最关注乒乓球场地,你们这个乒乓活动区考虑还不够细。”居民陈伟庆是“乒乓迷”,自2009年搬来后,在社区体育中心打了十多年乒乓球,看到设计方案2提出“在满足接待服务功能的同时,增加体育健身活动场地的空间”后,他驻足仔细看了设计图,并询问了乒乓球活动区的设计,“希望你们能考虑到照明、通风等问题,洗手间的位置可以换个地方。”

在见面会上,居民和专业设计师这样的对话实时上演。B类专业设计提案共有47组设计团队报名,经过资格预审环节,最终有5组应征团队进入设计环节,形成方案。

建筑是否能拓展空间?设计方案1提出,可以下挖一层,通过前场下沉庭院重新梳理、组织流线。在建筑中部植入通高的庭院空间,形成具有空间张力的社交、休憩、停留的新聚场。“下沉庭院称为 ‘花园客厅’,服务各个年龄层,内部中庭设计成聚合花园,建筑最后堆放杂物的地方设计成孩子可玩乐的秘密花园,服务全龄段。”负责人表示,通过下挖一层拓展了功能空间,前中后三个花园构建了生态、低碳的体育中心。同时他表示,还可以串联安顺绿地,联动打造体育运动公园。     

与下沉庭院有类似想法的还有设计方案3。负责人介绍,他们想拆除入口门廊,设置小型广场,作为建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空间。设置屋顶花园,提供室外休闲空间。“设计上用绿篱替代原有老旧围墙,保持体育中心独立性,促进低碳环保。考虑到全龄友好,功能配置实现老中青三代共享、活动与休闲共用。采用智能化设施,支撑体育中心运营与维护。”

据悉,在展出期间,各个方案接受公众的网上投票,最后将根据票选结果和专家意见决定最终社区体育中心的“变身”方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