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大势、立风口、拓路径,透过洋山深水港发展感受“临港速度”
2022-02-1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如何积极应对瞬息万变的产业变革?面对挑战,洋山深水港交出一份亮眼的答卷。上海港集装箱连续12年蝉联世界第一。今年1月,洋山四期集装箱吞吐量超60万标箱,同比增长19.8%,创开港以来月度新高。

这样稳健而又令人惊叹的集装箱吞吐量增长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创新发展路径?又暗示着临港新片区怎样的发展动能?透过这份成绩单,可以发现技术创新和不断探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催化剂”与“风向标”作用。

透过洋山深水港的发展,可以观察到临港新片区顺大势、立风口、拓路径,不断描绘出“未来之城”的美好模样。高新技术企业在此汇聚,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在此显现,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此举办,千亿级产业的“朋友圈”正在形成。

== 顺技术创新革新之大势 ==

上海港集装箱连续12年蝉联世界第一

今天上午,“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的上海分会场,设在洋山四期码头上。纵观洋山港的发展历程,技术创新和革新可谓是核心关键词。今年1月,洋山四期集装箱吞吐量超60万标箱,同比增长19.8%,创开港以来月度新高。上海港一月吞吐量突破435万标准箱,创历史月度新高。

热火朝天的洋山港正是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透过洋山深水港,不仅能看到对行业发展的未雨绸缪,更能感受到临港新片区、乃至浦东引领区发展的宽度、高度和深度。洋山港四期码头作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综合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码头,洋山深水港四期自2017年12月开港以来,从外行人看来,似乎人烟稀少,毫无繁忙港口的样子。但是,2018年201万标准箱,2019年327万标准箱,2020年420万标准箱,一次次“破纪录”的吞吐量,让世人见证了“无人码头”的科技魔力,更赢得了2020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

每一次探索尝试,每一次技术优化,既是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也是为了形成更先进和更健康的航运生态,不断技术革新,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洋山港创新引航作业模式,升级“三套泊”作业。引航站与海事部门积极协调,通过明确码头、引航和拖轮各部门职责分工,相互配合,确保“三套泊”作业安全可控。

== 立数字经济之风口 ==

打造千亿级产业的“朋友圈”

数字经济,无疑是当下产业发展趋势之一,那么临港新片区将如何发展数字经济?据悉,除了生产设备扩容助力产能外,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持续增长,与跨境贸易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息息相关。日前,上海外高桥四期码头完成首票国际中转集拼实货试点业务。规模化运作后,将有利于国际采购、分拨配送等高附加值物流增值服务向上海港集聚。上海港正在向港口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变。

在产业集群的助力之下,2021年,新能源汽车成了临港新片区首个千亿级产业。除整车领域的特斯拉、上汽、广微万象等,还有康明斯、地平线、商汤科技,以及宁德时代、锦源晟等。《临港新片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专项规划(2020-2025)》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临港的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产业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

临港新片区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正在汇集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人才、龙头企业。以在临港新片区国际创新协同区为例,来自上海临港电力电子研究院的90后研发负责人夏雨昕博士告诉记者,在她看来,“国际风、未来感、海湖韵”的南汇新城充满亲切感和吸引力,于是选择来到临港新片区国际创新协同区。在国产功率半导体模块开发工作团队中,海归人员占到约一半。由此可见,未来临港新片区将依托现有的产业资源,继续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集聚产业链上下游的优质资源,从而打造出全球数字经济新高地。

== 拓宽新科技之路径 ==

到2025年建成超百个标志性场景

根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数字经济“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临港新片区要建成超过100个标志性场景。

脑力激荡,智力回响。记者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获悉,经过10个月的建设,位于临港新片区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已完成结构封顶,全面进入精装阶段。项目预计竣工交付时间为2022年9月底,10月份将投入使用。顶科永久会址总建筑面积22.8万平方米,由主建筑会议中心和东西两栋塔楼组成。今年10月,将在这里举办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这块坐落于临港这片创新、创业沃土上的科学家社区,会和科学界“后浪”碰撞出何种精彩火花?在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2013年沃尔夫物理学奖得主、离子阱量子计算奠基人之一的伊格纳西奥·西拉克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从我的角度看,我们期待能够在社区里与青年科学家进行更多的交流和分享。”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表示,“随着论坛的成功举办,在上海临港地区建立一个永久性的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全球经济与创新中心正在东移,并将随着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的建立而进一步东移,我相信社区将成为世界领先的科学中心之一,并通过科学转化造福人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