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时空交错,上海布达佩斯双城共演《微笑王国》
中国故事的歌剧经典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25日晚,上海歌剧院2022春夏演出季的另一部开幕大戏《微笑王国》正式亮相东艺。这部此前鲜有机会在中国上演的经典,是“西方歌剧里唯一真正描述中国、正面塑造我们东方形象的故事”,它在该剧作曲家莱哈尔的故乡、也是与该剧创作背景息息相关的匈牙利,也同样受到高度关注。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从歌剧院获悉,这部作品将完成上海和布达佩斯的“双城共演”——与东艺的演出开幕同步,匈牙利布达佩斯大艺术宫官网将播出这一版《微笑王国》2019年在匈牙利的首演实况。在作品诞生百年时,时空交错,恍然若梦。
== “是真正的中国故事” ==
西方歌剧尤其是传承下来的经典中,中国故事并不多,能真正反映中国人性格情感的更少,《图兰朵》是一个,另一个就是《微笑王国》。这段以中国宫廷为背景的异国恋故事,包含着二十世纪初西方人对中国这个东方神秘大国的好奇、猜测与向往,也包含着他们对中国人性格中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的理解,不仅如此,莱哈尔也将他最优美动人的旋律放入了这部歌剧中。
东艺上演的版本,由上海歌剧院青年指挥家张诚杰执棒,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领衔饰演苏城王子,与扮演伯爵之女丽莎的上海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宋倩再现微笑之国中这段跨越文化阻隔的爱情故事。
男女主角
“《微笑王国》里的人们总是笑对一切,哪怕内心有再多的痛苦,也不会表现在他人面前,而是会将微笑带给他们。我很喜欢这部歌剧,对它感情很深。”石倚洁说,该剧虽然也包含着一些二十世纪初的欧洲人对东方的猜想,但是其核心是一个真正具有中式哲理的故事,其剧本与音乐都与中国非常接近,苏城本人也是一个非常儒家传统的男性形象,克制、内敛、情感不轻易外露,“据说,当年清朝政府曾经派过多位大使到奥匈帝国,其中的一位名字跟‘苏城’还略微有点像。我猜测可能某位大使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高级知识分子,同时又是一个非常绅士的人,或许在那里的社交圈小有名气,给当地的人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所以这部歌剧是西方歌剧里唯一真正描述中国、正面塑造我们东方形象的故事。”
石倚洁早在大学时期就对这部歌剧非常感兴趣,从好奇到了解再到向往,2018年时出演苏城终于圆了他“中国王子”的梦,而四年之后再次出演《微笑王国》,他又有了不同的感受:“我最大的感触是,我比之前演苏城的时候长大了、成熟了,对于歌剧、人物的理解更深入。以前演的时候,很多东西可能还停留在表面,而这一次,对于我们(东方)的哲理性的东西,我有一些更深入的想法,这些想法会通过我的声音、我的歌唱表现出来。”
匈牙利场景
== 精雕细琢出中国经典版本 ==
作为经典,《微笑王国》有不同的版本,但既然讲述的是中国故事,上海歌剧院院长、著名指挥家、钢琴家许忠回国后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国人自己的版本,从2018年至今仍在精雕细琢。
2018年,由上海歌剧院与匈牙利布达佩斯大艺术宫联合制作的轻歌剧《微笑王国》首演于上海,这也是该剧舞台版在中国内地的首演。2019年恰逢中匈两国建交70周年,作为“2019年匈牙利中国春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中匈联合打造的这版《微笑王国》由许忠执棒,在布达佩斯大艺术宫完成了它的匈牙利首演并大获成功,在当地引起了热烈反响。
此次再登东艺舞台的版本,更成熟了。“这次我使用的总谱是许忠院长给我的,他曾在2015年和2019年分别于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匈牙利布达佩斯大艺术宫指挥过《微笑王国》,总谱上有他当时做过的标记,这对我帮助很大,非常感谢他。”指挥张诚杰表示,在排练前期,许忠院长也和自己进行了很多音乐上的沟通和交流,他将很多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以期获得更好的演出效果。
张诚杰曾经在德国学习、生活了七年,其中三年是在莱比锡歌剧院度过的,对德语歌剧的语音语调比较了解。2019年的时候,他更是在德国跟随当时的老师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针对性学习,钻研《微笑王国》这部歌剧的细节,也对维也纳人性格特点、中西文化差异、德奥女人的个性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揣摩。
记者获悉,合排之前,张诚杰用了足足四个整天专门单独排练乐队,打磨演奏法、声部平衡、音色力度,以及钻研如何将早期维也纳音乐风格的特点还原呈现,细致到哪一处开头不可以慢起、哪一处的乐句要有说话的感觉等等。他还特意和女主人公丽莎的饰演者宋倩一起琢磨剧中对白,因为大量的德语对白是这部轻歌剧的特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
中国审美中国元素
宋倩说:“歌剧中的对白就如同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流,强调的是语言的节奏律动、抑扬顿挫,讲究语音、语调、语气、语感的重要性,缺一不可,相较之本就有音高的歌唱来说,对白更考验歌唱演员对一门语言的把握。”
她还一直在细品角色。“她骄傲,敢爱敢恨,是一个很有魅力、很勇敢的女人。”宋倩说,自己希望把这个角色塑造得更立体动人、有血有肉,让观众可以可以共情她的爱与痛苦。
正是主创们的全情投入,让这部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经典,在百年之后、在已经历沧桑巨变的中国,引起了无数观众的唏嘘和共鸣。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