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将亲身经历写成小说《人世间》,要给当代青年补上一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随着电视剧《人世间》的热播,梁晓声的同名原著小说也重回读者视野。这些日子在一些网络图书平台,这部作品的销量翻了好几倍。三卷本的《人世间》是梁晓声2019年获得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整个创作于他来说很痛苦,但他认为自己别无选择,因为写作已经变成了一种使命。“在悲欢离合中书写情怀和热望,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这是给梁晓声给这部作品的一个定位。他告诉记者,他希望以此作品帮助当代青年补上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认知。
“小说中有我、我父亲和兄妹的影子”
正在热播的《人世间》确实到了火爆的程度。其收视率创央视一套三年来电视剧新高,全网正片播放占率达20.14%。不过对于《人世间》的热播,梁晓声还是有心理准备的。因为一开始,他就是怀着雄心去写这部115万字的鸿篇巨制的。而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能得到普通观众的认可,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这作品本身写的就是他们的生活。
“写一部全面深入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的长篇小说。尽可能广泛地通过人物关系描绘各阶层之间的亲疏冷暖,从民间角度反映中国近五十年来的发展图景。”《人世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之后,在《关于小说的补白》一文中,梁晓声如此阐释自己写作的初衷。应该说《人世间》就是一部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的作品。
对于像梁晓声这样写了几十年的老资历作家而言,他们的作品大多由参照物,也就是原型。而梁晓声写《人世间》,觉得这件事情很自然,因为他和他的一家人就是城市的平民子弟,或者说,也正是平民子弟的身份,促使他想写这样的作品。 “小说中有我、我父亲和兄妹的影子。”
梁晓声告诉记者,《人世间》主角周秉昆原型就是自己的小弟。甚至职业身份都一样。电视剧中的周秉昆是酱油厂的工人,小弟也是酱油厂的工人,也是拿着酱油厂的退休工资离开的。一样都是很普通的工人。梁晓声的《人世间》完成于2016年,当时小弟身体尚可,对于哥哥以自己为原型写的这部小说,他很有兴趣,也感到很亲切。2019年《人世间》获得了茅盾奖,电视剧拍摄的事情也提升日程。但是那是小弟身体已大不如前,不久之前小弟去世了。梁晓声原本期待,弟弟能看到电视剧,却未能如愿。
写作艰巨而痛苦,却是自己的使命
《人世间》梁晓声一写就是5年。从2010年开始,梁晓声启动了这一场马拉松式的写作。梁晓声不用电脑,拿着铅笔在稿纸上写。《人世间》前后写了三稿,第一稿写了3600多页。梁晓声前后修改,共写了3稿,将近1万页。
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梁晓声可谓历经磨难。他颈椎病越来越重,眼睛花了,手也不那么听使唤,甚至因为压力过大,还出现了“鬼剃头”的症状。更可怕的是,在《人世间》还没写完的时候,他被查出罹患胃癌。医生建议胃全切除,但梁晓声没有同意,最后还是选择了保守治疗。因为胃没有了,这书就得停下来,可能永远完不成了。对于梁晓声而言,《人世间》的创作是艰巨而痛苦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梁晓声是把《人世间》作为自己最后的作品在写。“我写了这么长时间,快写了一辈子了。好好写一部作品,向文学致敬。文学影响过我,相信它也会影响别人。”梁晓声说,他《人世间》中的周家, 他们却从不怨天尤人,他们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好,隐忍、知足、乐观、勤勉、向上。这其实是中国广大老百姓最真实的生活样貌和心理状态,也是过去几十年中属于大多数人的历史。他告诉记者,他希望以此作品对当代青年进行善的教育,帮助当代青年补上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认知。这是他写作的使命。
完成了《人世间》的梁晓声依然与各种艰难进行抗争,并且一直写到了现在。在《人世间》之后他又写了几部作品,甚至还当了编剧。不过对于《人世间》的影视剧改编,梁晓声却有意退出。他说,改编之所以叫改编,因为它是“二度创作”,一定会有取舍。《人世间》从一开始,他就已经决定了,放开手,交给制作方去做。“如果是我来改编,可能会跳不出来,删去其中内容时,我可能会陷入纠结。所以我完全脱开,编剧由王海鸰来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