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订案正式施行后,未成年人打赏主播的行为将有法可依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今日起,最新修订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正式施行。值得注意的是,《条例》针对未成年人“打赏”等现象,条例明确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规范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费服务,限制未成年人使用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那么,在《条例》施行前,家长能否成功向平台申诉退还直播打赏金额?当察觉到用户疑似未成年时,是否有询问了解打赏用户的真实年龄?
== 《条例》出台前 ==
未成年人“借用”长辈微信打赏主播
要求平台退还打赏金额过程不易
记者获悉,春节长假期间,网络游戏需求升温,一些未成年人宅家打游戏,更有甚者被游戏主播吸引,“借用”长辈的微信、支付宝、银行卡等,支出钱款打赏主播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从千元到万元,甚至远超过了其家庭的承受能力。
前不久,家住奉贤的车女士着急地来到辖区塘外派出所求助民警,希望帮自己讨回儿子“消费”的1900元钱。据民警透露,12岁的小唐假期里一直在某直播平台观看一游戏玩家直播,主播在分享游戏经验的同时鼓动给其打赏。小唐觉得通过主播讲解学到了很多游戏新技能,对其极其崇拜,就偷偷地将母亲车女士手机微信里的1000元通过直播平台豪爽地打赏给了主播。行的扣费短信后,才得知是自己的儿子在“消费”。
随后,在主播的言语诱导下又陆续支付主播900元购买游戏账号。毫不知情的车女士在陆续收到了银据此,民警仔细查看了车女士直播平台的聊天记录,发现其儿子小唐的确以平台支付和微信扫码两种方式共计支付了1900元。该案中,小唐的父母正是对孩子使用手机没有做到有效监管,才造成了不良后果。最终在民警的耐心协调下,平台退回了打赏主播的1000元钱。
然而,民警还发现,该主播在和小唐聊天过程中,对小唐年幼的言语行为有所察觉,为了规避监管,聊天过程中曾故意问及小唐年龄。为了能够继续看直播、购买账号,小唐则谎称自己已成年。在平台看来,主播询问并确认小唐是成年人后,小唐购买账号的行为就如同普通的买卖行为,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平台不主张撤销,以致900元向主播购买游戏账号的钱款打了水漂。
== 《条例》出台后 ==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出示相关证据后
可以向直播平台主张自己权益
3月1日起,《条例》正式施行后,未成年的监护人难以向平台申诉退还未成年人打赏金额的局面将改变。修订后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专设“网络保护”一章,及时回应了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新情况、新变化,更营了造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法治环境。
条例中提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账号租售交易服务。也就是说,诸如此案的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可以在出示被监护人实际年龄、与监护人关系证明、银行卡流水账单、聊天截图等相关证据后,直接向直播平台主张自己的权益,要求全部退还,这是受法律保护的。
温馨提示:为未成年人提供绿色安全的网络环境,构建适合孩子们的健康网络文化体系,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做出榜样。要陪伴监督对孩子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行为。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宣传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价值观,自觉养成良好的用网习惯。行业监管部门更需加强对直播平台方应提高主播的准入门槛,加强对主播的正向引导和直播内容的审核力度,发现违规内容和诱导未成年人“打赏”时绝不姑息。并应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未成年人的不理性“打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