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沉浸式思政实践活动!杨浦区课后服务迎来“思政时间”
2022-03-02 上海

杨浦小学学生参加“跟着小朱老师探寻百年发展史”思政系列实践活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同学们,你们知道复兴岛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吗?它最早叫什么名字呢?”下午4点,杨浦小学的一场思政人文行走课在杨浦滨江拉开序幕,学校的朱逸飞老师带着孩子们沿着杨浦滨江一路看、一路学。“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作为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试点区,杨浦区内各学校依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开发实施校本思政课程,设计开展思政实践活动并延展到课后,让杨浦的“申时校园”迎来“思政时间”,推动更鲜活的思政教育、更走心的课后服务深入青少年学生的心灵。

复兴岛位于杨浦,但杨浦小学的同学大都没来过复兴岛,甚至有些同学都没听过复兴岛这个名字。在思政人文行走课中,朱逸飞老师告诉大家,这座岛的历史很不一般,“和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要事件都有关系。”

朱逸飞老师是一位科学与技术学科老师,但他非常喜欢历史,对本区的历史颇有研究。于是,结合自己的特长,朱老师设计了“跟着小朱老师探寻百年发展史”的思政系列实践活动。活动包含了上海的母亲河——苏州河、怡和纱厂和杨浦工人运动、杨浦滨江、复兴岛的前世今生四个版块,通过寻访杨浦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印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领会和自觉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报国。

学校方面透露,接下来还将继续扩大青年教师组成的讲师队伍,将家门口打造成沉浸式思政教学阵地,在每周五下午的课后服务时间组织学生实地走访,不断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市东实验学校则依托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优势,将高年级“思政行走课堂”渗透到低年级,从而实现校外输入、校内输出的学习效果。在市东实验学校低年级的课后服务中,学校高年级的学生会用多样的形式带来“思政行走课堂”衍生版,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传递给低年级小朋友。

市东实验学校高年级学生走进低年级用多样形式带来“思政行走课堂”衍生版。

高年级学生组成各有所长的小组,绘画能力强的小组用手绘小报的方式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法律条文资料;表达能力强的小组用演讲的形式呈现国歌诞生的历史背景、《义勇军进行曲》被选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以及国歌立法的过程;表演能力强的小组则准备了电影《风云儿女》片段的表演。同学们还把自己制作的学习资料分享给学弟学妹们,低年级小朋友不出校门也能“打卡”国歌展示馆。

记者了解到,市东实验学校“思政行走课堂”的路线中,既有校园内的市东校史陈列室、费达夫烈士广场,也有校园外的杨浦区人文精神教育基地、“老渔阳里2号”等一批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外,学校还邀请了首支“中学生杨浦滨江红色旅游志愿讲解队”的成员,在课后服务时间段里走进初中部和小学部,向学弟学妹们讲述杨浦滨江的百年故事,从而真正把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作用发挥好。

平凉路第三小学也充分利用所在杨浦滨江畔的地理优势,党团员教师深入挖掘杨浦滨江5.5公里岸线百年工业区域内16座老建筑背后承载的浓郁历史印迹和红色基因,形成了“走百年工业之路”和“寻红色信仰之源”两个板块、六个主题、12课时的滨江特色思政资源库。学校采用每周一次走班活动的模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分享一刻:红色故事我来讲;感动一刻:革命精神我来扬;智慧一刻:联系实际我来谈”,为学生带去高质量的课后服务内容,让学生们在倾听中感悟,在感悟中汲取自我发展的力量。

平凉路第三小学将“校本特色思政进课后服务”的模式带入集团。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集团核心校,平凉路第三小学还将“校本特色思政进课后服务”的模式带入集团,资源库也在实践中不断升级,从6个主题扩充到16个主题,实现从学校到集团各成员校的全覆盖,让思政资源最大限度共享共育。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