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影视相互成全,《人世间》成“文艺共同体”的成功样本
2022-03-02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电视剧《人世间》正式收官了,但它形成的话题热度却持续未消,被影视界和出版界视为优秀文学作品改编为精品好剧的又一成功案例。为深入探讨其经验,中国作家协会近日在北京举办了作品的座谈会,包括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人世间》原著梁晓声、导演李路、编剧王海鸰以及众多业内大咖齐集。“《人世间》的热播,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文学与影视的亲密关系,从文学到影视,这不仅是在描述一个过程,更标志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创造与接受的广阔空间。”铁凝说。

  文学和影视互为支撑  

中国当代作家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于2017年12首次出版,小说以平民子弟周秉昆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展示近50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贯穿其中的,既有中国社会发展的“光荣与梦想”,也直面了改革开放进程的艰难与复杂,塑造出众多劳动者、建设者、改革者、创业者等人物群像,从他们充满悲欢离合的跌宕人生中,史诗般展现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巨变。

小说出版后不久,腾讯影业与李路导演共同选择决定拍摄。2018年11月,腾讯影业从当时帮梁晓声代理《人世间》版权的一未文化手上,获得了作品8年的影视改编权,翌年8月,《人世间》以最高票获得中国文学最高奖——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随后,由腾讯影业、新丽传媒、阅文影视“三驾马车”联合打造这部作品,推出的现实题材当代大剧《人世间》,今年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和爱奇艺播出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创下央视近5年电视剧平均收视新高,爱奇艺平台热度破10000,豆瓣评分8.1。

铁凝在阐述文学和影视之间的关系时表示:“语言是人类最深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有着最悠久、最深厚的传统;影视艺术等其他艺术门类在开拓自身的艺术天地的过程中既区别于文学而张扬自身的特性,又从文学获得丰沛的资源和强大的支撑。文学与影视,这是一种相互区分、相互激励而又相互启发、相互成全,最终相互增强和放大的关系。回顾现代以来文学和影视发展的历史,我们都能深刻地在文学的力量中展望影视的力量,在影视的力量中领会文学的力量。让我们的力量融汇在一起,让文学和影视一起走进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心里,这也是一代代文学人和影视人共同的努力方向。”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宏森也表示,小说《人世间》被成功改编为电视剧《人世间》、并成为“热点”“爆款”,这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情,也是一件充满启发的事情,“在今天,文学创作想要更好地融入现代传播格局,就一定要更加充分、更加主动地同众多的艺术门类及文化形态交流互鉴、融合接轨。我们相信,文学的力量,是可以具有广泛的辐射力和广阔的覆盖面积的。”

“我们做内容的使命是希望让好故事生生不息,需要以文学为起点,以影视创造全民共鸣点,然后再能反哺文学,这也是讲好中国故事、打造中国独特IP的中国模式。”作为该剧出品人,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程武表示,希望借《人世间》作为一个非常好的范例,与各位一起书写绚烂多彩的时代故事,让文学和影视照亮我们的美好生活。

  为人民打造“文艺共同体”  

张宏森还希望,多种艺术形态能够融会贯通,打造“文艺共同体”,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在“技术”上,也要求作家们和影视从业者们,有更为良性的合作模式。座谈会上,《人世间》原著作者梁晓声、《人世间》导演兼总制片人李路、《人世间》编剧王海鸰现身说法,分享了创作感悟。

“《人世间》这部小说,给改编影视剧带来非常好的基础。首先是具有一群立得住的人物群像,其次还包含了近五十年的历史众生相,有足够的时代纵深,最后还有鲜活的故事和人间烟火味,这是区别于其他小说的最重要基础。”李路表示。

有好的基础,更要有好的沟通。王海鸰在改编时,一再对梁晓声的大度表示感谢,她说:“严肃文学是个人对生活经历的思考,而电视剧是大众艺术,越是严肃文学,改成电视剧就越有难度,小说表达转化为影视表达,除了形式上的,更是理念上的。影视剧是一门集体的艺术,这部剧在艺术和市场之间做出了最正确的平衡,这是我合作过的原作、导演和影视剧中最好的。”

对此,梁晓声坦言:“影视剧对于我想表达的思想,进行了很好的提炼。《人世间》的电视剧将部分角色和情节从概念化变为具象化,更加智慧地进行戏剧展现,例如对于周母这个角色的刻画、将周父认可郑娟的情节改为让郑娟在门口听到父子俩掏心掏肺的对话等等,这些改动都证明导演与改编者对原作的提升。如果小说可以重写,我想将主创们的智慧都融进去。”

电视剧的爆火出圈,源于原著作者厚重的历史生活底蕴与主创人员的匠心制作,于细微处洞见生活本质,准确捕捉人世间细腻的情感,最终呈现出质朴可爱的人物形象、令人泪流满面的故事情节以及真实动人的百姓生活,引发观众心底最深处的情感共鸣。《人世间》的成功,也是“关注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故事”创作理念的成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