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对疾控人才队伍认同不该仅停留在精神层面
2022-03-0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这五年履职,我始终关心一个话题——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这里边涵盖的内容非常多,能感受到这支队伍质量越高、越敬业、能力越强,其实对我们的社会经济保障,我们的成本也就越小。我们应该用比较少的经费,更好地保障这支队伍,让他们更好地工作。”全国政协委员吴凡表示,自己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的提案就与切实提高疾控人才队伍保障水平有关。她表示,全社会目前对疾控人才队伍都很认同,但这种认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精神层面。

  现状    面临人员“招不进、留不住”的尴尬局面  

吴凡表示,两年多的新冠疫情防控,让全社会对疾控队伍有了深刻了解和广泛认同,也让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这支队伍对于保护人民健康、维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性。常态化疫情防控,尤其是科学精准防控,更是离不开一支专业、敬业、高质量的公卫队伍。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人”是其中的关键核心。当前这支队伍数量上缺口很大,质量上也亟待提升,人员薪酬水平普遍较低。经过新冠疫情防控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疾控体系建设,增加疾控中心人员编制,但却面临人员“招不进、留不住”的尴尬局面。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地市级、县级等基层疾控中心,国家疾控中心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进门要求高,薪酬水平低,工作任务重,发展前景差。她指出,因职业性质,疾控机构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且国家要求疾控机构业务人员应达80%以上。入职人员基本都是预防医学专业及相关专业本科毕业,国家、省级疾控机构入职门槛更高,以研究生学历为主,发达地区甚至地市级疾控机构也要求研究生毕业。

但与此同时,各地疾控中心人均绩效工资水平普遍低于当地公务员薪酬水平,与同级医疗机构人均工资差距更是悬殊。究其原因是因为疾控机构作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由财政全额保障,实行绩效工资。于是,本应作为政府对疾控机构“托底”的绩效工资总额,各地在执行中作为收入“封顶线”加以控制,与设置绩效工资制度的初衷南辕北辙。

  建议    彻底改革现行疾控机构薪酬制度  

“活多、钱少、责任大”是新冠疫情防控后大家对疾控机构的普遍认知。疾控人员参与各类应急处突,年度常规工作不减。按8小时工作配置的一班人员往往要工作16个小时,甚至24个小时,加班加点十分频繁,但不允许发放任何加班费、劳务费。

“一流疾控要靠一流科研支撑。”吴凡还指出,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快速应急处置、循证决策等都需要疾控机构开展大量应用基础研究,形成人才储备和技术储备。但从国家到地方各级均要求把科研劳务纳入疾控机构绩效工资总额核算,与当前国家激励科研创新的大趋势背道而驰。

她认为,亟需彻底改革现行疾控机构薪酬制度,提高疾控人员薪酬水平。为此建议人社、财政等部门参照各地同级综合性医疗机构人均收入水平核定疾控机构平均绩效工资水平,并形成同步增长的长效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补贴制度,对承担应急处置任务的人员按年度核算、发放加班费,经费由同级财政承担;明确科研劳务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额,允许疾控人员获得绩效工资外合理合规的科研劳务报酬。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