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疫”线报告@芷江西,“邻聚力”让“疫”路逆行温暖而坚定
2022-03-2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孙琪 见习记者 丁文佳 杨颖

2022年的阳春三月,上海开启了新一轮与新冠病毒的赛跑。每一个社区就是一个疫情防控的战斗堡垒。社区干部,就是守牢堡垒的关键角色,他们需要整合社区工作人员、基层医务工作者、基层警务人员、志愿者、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组织动员广大居民守望相助、齐心协力抗击疫情。青年报多名记者来到静安区芷江西路街道多个点位亲身体验观察,见证了申城社区温暖坚定的抗“疫”力量。

 》“疫”线社区故事 

黄俊:一声声“黄书记”应接不暇 脚不沾地连轴转

3月19日下午两点,芷江西路285弄小区关上了大门,正式开始实行2+12的封控管理。芷江新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黄俊开始搭帐篷、支桌子、协调线路,与此同时,他负责管理的十多个楼组微信群消息响个不停,大家都着急询问什么时候轮到自己检测,甚至还有居民从家里跑出来问,他总是耐心回复:“请大家耐心等候,不要聚集,赶快回家,轮到了会有楼组长上门来喊。”

看到在大门附近聚集了不少居民,黄俊赶紧疏散人群,折回时突然发现四个检测帐篷规格不一样,可能会影响居民通行安全,立马协调换成一样规格的帐篷。“小徐,墨盒够用吗?”黄俊打电话给正在办公室拿打印机的同事小徐,为了照顾很多老年居民,他们把办公室里的打印机搬过来帮助打印检测登记二维码。

“黄书记,我家里老人有严重哮喘,你们可以上门检测吗?请问在哪里登记?”

“黄书记,我今天需要血透,现在可以出去吗?”

……

居民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黄俊一一认真作答,并及时做了妥善安排。

在此之前,芷江新村居委会已经对居民信息进行了排摸统计,对卧床无法下楼的居民提供上门检测服务;针对特殊疾病如癌症化疗、血透等,包括为了支持城市运转的医护人员、基层公务员等,明确告知,都只需要提供相应证明就可办理出小区程序。

芷江西路285弄共有居民2602户,共有5677人,第一轮核酸检测有条不紊地进行到晚上11点,比预计时间提前一个多小时完成。黄俊还协调医护人员完成卧床居民的上门检测。深夜黄俊发现天气预报上显示第二天有大雨,立马紧急安排帐篷移动到各楼组下,避免居民们下雨天来回奔波。

转眼已是凌晨,但黄俊还未休息,“我家住浦东,已经五、六天没有回家了。”感叹一声后,他又低下头梳理起社区独居老人的饮食需求:“这些老人都不太会使用外卖软件,得给他们明早买好菜,送上门。”

张磊:求经、预演,只为战“疫”能出加速度

3月18日下午,大统路958号,芷江西路街道普善路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磊拿着扩音喇叭,提醒相关楼层住户分批下来检测,吐字清晰,热情有力。

“我们这不大,0.08平方公里,有数栋商品住宅楼,还有商务楼、白领公寓,都是高层建筑,最高的有38层,有5000多位居民。”张磊告诉记者今年3月起,其管辖居民区内陆续有3个楼组要配合疫情防控进行48小时闭环管理,为了完成封控管理,他当晚走了3万多步路。用张磊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他“最不想遇上的情况”,但这位社区基层干部为了能在“最不想的情况”发生时,能快速、有序妥善处置,他一直在做各种准备。去年听闻某个居民区被纳入闭环管理时,就申请去做志愿者,以求工作真经。今年更是仔细排摸了多遍居民的信息,张磊在普善居委办公室,放有一只巨大的拉杆箱,箱子里分门别类地装着防疫需要各种物资,一有情况,带上拉杆箱到现场即可工作。

为了保证这次核酸检测顺利进行,张磊前一天晚上检查点位、清点物资到深夜,又一次在小区里打地铺。居民志愿者们也很积极热情,约好早晨9点开始工作,几乎所有人7点多就到位做准备工作,一位志愿者阿姨身体不适,就让儿媳顶班,一家人们特地将“健康云”小程序的二维码打出,给儿媳做成小手牌,供住户随时刷码。

周全的准备让5000多名居民的核酸进行得很快,张磊给记者展示了一位住户在朋友圈晒出的消息:“排队到检测只花了两三分钟,高效!”还配了一张检测现场照片。“这比什么夸奖都让我高兴。”张磊说,不少住户还拉住他追问:“还要志愿者吗?我也能上!”他笑着只能婉拒。

刘文莉:“邻聚力”是“疫”路逆行最大底气

“这次疫情工作中,我们鼓励居民在社区的活动中了解社区,走近社区,有的妻子拉着先生来服务,有的母亲带着儿子来维持秩序,出现了好几对志愿‘夫妻档’、‘母子兵’。”芷江西路街道交通公园居民区主任刘文莉领着记者检查数个核酸筛查点位,她语速快,步速更快。

刘文莉到交通公园居民区工作才几年,已对这里的一切如数家珍,这个小区拥有长城苑、观景苑、和源馨苑、聚龙大厦、申鹭小区、新马路187、193、西藏北路495弄总共2124户,共计数千人。社区是我家,治理靠大家。可前两年不少年轻居民告诉刘文莉:他们对邻居、对社区、对社区干部不了解、不熟悉。刘文莉一直琢磨如何打造社区的“邻聚力”,通过鼓励孩子们担任社区垃圾分类宣传员等众多亲子公益活动,她快速与居民们拉近了距离,建立了牢固的关系网。

根据居民小区地理位置和实有人口数,这次核酸检测共设置7个检测点位。3月17日晚11点,她们收到上级临时通知,3月18日的核酸检测,不封闭小区,为了做好筹备工作,他们在线忙碌到凌晨1点多。早晨7点起,她多次奔走往返于这些检测点位,安排医护,清点物资,安排医护人员午餐午休,检查志愿者执勤,安排为病残人员上门检测,汇总信息,她随身带着一只装满咖啡的大玻璃瓶,饿了渴了就灌上一口。近几年社区防疫工作较为繁重,社区工作者的辛苦和努力,大家都看在眼里。越来越多居民参与到防疫志愿服务中。

“这次防疫,很多居民主动站了出来,跑腿送物资,做消杀,陪护老弱病残送物资……哪里人手不够就去哪里。”刘文莉说,居民区“邻聚力”就是他们“疫”路逆行的最大底气。

蒋婷婷:我就是“社区堡垒”的守门员

核酸筛查现场,记者遇到了前来支援一线的街道自治办干部蒋婷婷,前一天晚上搭帐篷,她就是现场工作人员。从去年年底至今,小蒋已经想不起有哪天休息过。每当发现疑点,经过检查、流调,信息到街道一般总要到晚上8点以后,因此,封控通知大多在半夜下达。接到通知,不管什么情况,她都必须第一时间到现场。

“女儿已经对我有意见了,抱怨为什么妈妈老是半夜要出去工作。”小蒋有些内疚,她们俩口子都在街道工作,这波疫情反弹,小俩口就都忙得顾不上家。一年级的女儿在家上网课,电脑不会用,老师打电话给她,她只能通过视频指导家里的老人开电脑。工作在抗“疫”第一线,不但小孩子顾不上,家里老人也照顾不到。她说她已经两个多星期没有去看望独居的妈妈了。说着,小蒋的眼角泛起了一点泪光。

正说着,前来筛查的居民们陆续来了,小蒋立马迎上前去,精神抖擞得看不出一点心事。

 》》》记者当起志愿者 

见证祖孙三代披甲上阵

3月18日午后,春寒料峭,穿上橙色的志愿者服装,记者来到虬江路1258弄担任临时志愿者。

“大家排好队,佩戴好口罩!”

“提前打开手机,亮出登记二维码!到我这扫码。”

“没有登记二维码,拿出身份证,我来帮侬登记。”

下午1:30,检测正式开始,这个点位的志愿者多是有些年纪的阿姨,年龄最大的有75岁,她们在检测队伍两边不断招呼着,一位徐姓爷叔掏出身份证,示意自己不会登记,记者立刻上前快速帮其完成登记。由于安排到位,这个点位几乎30秒就检测完一个人。遇上病残老人,着急上网课的孩子前来检测,大家纷纷谦让,让他们先测。

“我们虬江路1258号是老旧小区,日常的生活很不便,年轻人大都搬走了,留下来的都是老年住户和外来租户。”志愿者马阿姨告诉记者,在芷江西路街道交通公园居民区组织下,这里的党员志愿者提前一天进行了入户关心,把核酸普筛登记工作提前完成。凌晨下雨,地上不少积水,73岁的志愿者朱阿姨一早就来点位,把场地打扫得干干净净。“志愿者,是我们核酸筛查工作顺利进行的‘中流砥柱’,疫情防控原因,我们发动居民担任志愿者,大家都很热情,和源馨苑有一户姓龚的人家,祖孙三代都披甲上阵了。”交通公园居民区主任刘文莉为大家点赞。

下午3点,记者来到大统路958号,穿上大白服,为这里居民们用手持式PAD核验健康码,验核时,需一边报名,一边与市民眼神交流,确认人名一致。10人一组,只扫了十几组,大拇指和食指就开始隐隐作痛。志愿服务不轻松,可每位志愿者都精神饱满:“社区是我们的家,‘无疫小区’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居民积极配合 

做好自己,也是抗疫“英雄”

这次抗疫工作中,除了街道干部、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普通居民的积极配合也至关重要。

前一星期,普善社区有两栋楼封控,其中一栋楼里有一位高龄孕妇原定第二天产检,社区干部上门做工作,为她搭建绿色通道,而那位孕妇和家属也始终遵守封控的要求,使得楼栋筛查顺利完成。

另一栋楼里有居民孩子发烧向社区求助,社区干部一面申请绿色通道,一面在社区群中发布信息,居民们有的提供药品,有的提供诊疗建议。最后,孩子通过定点医院救治转危为安。

防疫工作过程中,点点滴滴都是小事,正是这些小事,构筑起了抗击疫情的长城。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孙琪 见习记者 丁文佳 杨颖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