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战疫|为了松江有轨电车安全运营,90后法国小伙把家搬到办公室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因为疫情,这些日子,上海申凯公共交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松江有轨电车项目部运营经理卡尔·考贝尔干脆把家搬到了办公室。
十年前,卡尔从法国的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在同济大学学习动力工程专业。
第一次乘坐上海地铁 很新很大
对于轨道交通专业,卡尔从小就充满兴趣,一直会关注了解相关信息,向往成为一名轨道交通人。
卡尔清晰地记得,他第一次在上海乘坐地铁时的情景。那是2012年8月,还是留学生的他乘坐的是地铁11号线。“感觉很干净,很新,地铁网络非常庞大,非常可靠,乘坐时无故障、无晚点。”正是上海地铁留给他的美好初印象,促使他后来成为一名“上海轨道交通人”。
从同济大学毕业后,卡尔加入了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和法国凯奥雷斯集团合资的上海申凯,目前担任这家公司松江有轨电车项目部运营经理,负责松江有轨电车的控制中心、安全中心、员工管理等一系列事务。
松江有轨电车是上海首条现代有轨电车示范线,由1号线和2号线组成,共设46座车站,全长31.24公里。1号线连接松江老城区和工业区,2号线为环线运营。松江有轨电车自2018年12月26日开通以来,已安全运营1200天,日均客流约3万人,是松江的交通命脉。
这个月,上海疫情防控形势趋于严峻。卡尔便把睡袋和洗漱用品搬到了办公室,加班加点部署疫情防控下的运营方案。
上海申凯及时启动疫情爆发的相应工作预案,统筹协调一线工作人员排班,中法双方管理人员24小时在岗值班,协调运营生产以及上班员工的疫情防控和后勤保障工作,让大家能够安心工作,保障松江有轨电车的正常运营。
卡尔和中法小伙伴的努力没有白费:疫情开始至今,松江有轨电车始终在为出行的乘客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务。
同事眼中的卡尔 较真
在上海的这十年,卡尔从一个不会说中文的留学生变成一个中文流利的“新上海人”。他自认为是一个“喜欢挑战自我的人”,在中国同事眼中,卡尔是个“较真”的人。
作为运营经理,卡尔从一线员工岗前测温,到乘客佩戴口罩是否规范,从车站及办公环境清洁消毒的频次,到核酸测试人员进驻单位,防疫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他都要一一过问。
“我们的工作水平在‘较真’中越来越好,再小的事情我们都需要认真到底,才能让日常的运营安全可靠。”同为年轻人的项目总经理王琰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卡尔在松江工作了这些年,大家已经习惯了他的“较真”,并且喜欢上了“较真”带来的收获。
松江有轨电车项目有200多名一线员工,由于此番上海启动了重点区域网格化核酸筛查,部分员工因隔离或社区封闭状态无法出勤,一度导致线路运营出现人员紧缺。
“每天我们都会统计第二天能够到岗的员工人数,根据岗位人员的班制和缺口,通过调班、补班等增援方式,调整车辆间隔,确保运营安全。”卡尔从语言、思维、工作方式上都已“入乡随俗”。
十年来,卡尔见证了上海轨道交通的高速发展。
“我看到了很多新的线路开通,看到上海轨道交通网络从500公里到800多公里,看到所有区都有地铁网络覆盖,老的线路也进行升级,采用新的系统,缩小行车间隔,多条线路还开始采用无人驾驶模式。”
来沪十年,卡尔也看到了中国人的优秀品质:“一直在看未来,计划将来。”
2020年,卡尔通过自己的视角,创作了“一个法国人的上海VLOG”,成为网红。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他会考虑继续他的“一个法国人的上海VOLG”,记录自己在上海的生活。
这两天,卡尔的睡袋一直放在办公室里,时刻准备应对各种应急情况。
“大规模的核酸措施,上海反应很快速,也做得很好,同时有很多细化的措施,把疫情范围缩小。”卡尔说,“我对上海有信心!”
== 对话卡尔 ==
记者:你眼中的上海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卡尔:上海很大,很发达,机会很多,能很快速地认识新的朋友,新的文化内容。从上海能够很便捷地前往世界的很多地方。在上海会感受到电子信息与生活紧密关联,例如微信、外卖、打车、购物,生活服务是很方便的。一直感觉上海是走在世界前面的城市,不断地在向前进步。
记者:2020年为什么会拍摄“一个法国人的上海VLOG”?
卡尔:为了让家人能够了解我在中国上海的生活,让家人安心。因为疫情暴发,也想给朋友看到上海的防疫措施是怎么样的,让他们快速了解,提醒他们做好防疫工作。
记者:对于上海轨道交通有什么愿景?
卡尔:上海轨道交通是个庞大的网络,目前是大运量的交通方式,同时兼有传统小运量的公交车方式,但是中间缺少有轨电车这种中运量交通方式,希望未来能多发展中运量,这样才能完全满足城市出行的交通便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