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沪”|全寝室志愿者,因为“我们是党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一个寝室3位党员1位入党积极分子,在关键时刻,他们说:“我们是党员,我们愿成为黑夜中的一丝光,以实际行动为学校抗疫工作献出一份绵薄之力。”在上海各大高校,哪里都不缺青年党员的身影。
※ 党员寝室冲在前 ※
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疫情防控要求,3月2日深夜的上海大学,迅速启动疫情防控应急预案,进行全员核酸检测。疫情当前,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学子主动请缨,冲锋在前。
“我带我室友过去,他们是党员。”3月2日,计算机学院研一学生邱泳文在群里得知宝山校区要连夜进行核酸检测的消息,他毫不犹豫发出这句话。作为一名党员和退伍志愿兵,他觉得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发挥党员以及军人的先锋作用。当他把要去当志愿者的消息告诉室友时,得到的回答是:“我们也想去!”于是,S1号楼309寝室全员出动,四个人都报名参加了志愿者。
“请同学们提前准备好登记码,排好队。”根据现场的情况,邱泳文和聂良兵同学负责在核酸检测现场引导同学,一晚上,他们一直在重复这一句话,但他们没有丝毫的不耐烦。核酸检测完成后,他们又继续为老师同学们发放防疫物资。
“不要着急阿姨,我来帮您。”刘志涛当天晚上主要是帮助不会处理健康云操作的阿姨和留学生,他一边安慰着阿姨,一边帮阿姨把登记码准备好,一整个晚上都没闲下来。第二天,他还协助辅导员完成代领40余名同学的笔记电脑、书籍等东西,解决因跨校区影响同学们科研任务的难题。
“这个让我来搬。”张函当天负责的是物资的搬运和发放,能为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感到十分开心和自豪。之后,他还报名参加了疫情防控期间宿舍楼内的爱心志愿者活动,为楼里的同学提供爱心服务。
封控管理期间,309寝室的他们活跃在校园各处,力所能及地帮助周边的老师和同学们,他们有的积极参与核酸检测引导,有的为楼栋网格化管理保驾护航,搬运慰问物资、关心同学状况和组织集体打饭,散发出属于自己的光和热。
309寝室有党员3名,入党积极分子1名,荣誉墙上光彩无数:退伍军人1名;专业保研1名,专业考研排名第一第二2名,士兵专项考研1名,学习成绩均位于专业前30%,均获得上海大学学业奖学金……平时,寝室就一直在争优路上前进。三位“老”党员还一直鼓励和帮助身边优秀学子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寝室的张函也在他们的影响下,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入党积极分子。“我们不仅是室友,更是战友。”他们说。
※ 举起“红色引擎” ※
“很累但是超级有意义的一次生日,身为党员,守护家园义不容辞!”这是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2018级国际化(国际金融方向)1班学生党员干璐在生日当天写下的朋友圈。在疫情中迎来22岁生日的她,选择在封闭管理的小区内做核酸检测志愿者,在为人民服务中度过一个特殊的生日。而在校园中,为保障隔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学生党支部第一时间就地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启“为隔离同学送餐,隔离不隔爱”的党员志愿服务活动。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党员吕静怡从封闭期开始,便主动报名成为楼层长,做好核酸引导、取餐送饭、扫楼签到、秩序维护等工作。每晚七八点钟,她都会敲开各宿舍的门,听听同学们的需求。
在转入“准封校”期间,她所在的10号楼积极响应上外“红色引擎”部署,迅速成立起临时党支部,她是党支部副书记、快递志愿者、接驳车志愿者,什么角色都做过。她说:“因为我和同学们熟悉,做志愿服务最适合。”
据介绍,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为进一步牢固楼宇闭环管理网格,保障师生线上教育教学顺利开展、日常生活有序,校党委在两校区以楼宇为单位,成立“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建构起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红色引擎”,释放出与疫情赛跑、为师生发光的“红色力量”。
上外虹口校区生活区的宿舍楼中成立了8个临时党支部,松江校区19个楼宇的临时党支部正在组建当中。校党委为各支部配备“SISU师者”红色导师,支部书记和委员全部由政治素质高、群众基础好、奉献精神强的学生党员担任。
原本互不相识的同学,通过党组织很快熟悉起来。通过支部委员会议,学生党员们坚持做好自我管理、自我治理、自我服务,负责三餐统计、快递分拣等工作,自主组织生活区学生有序进行核酸检测,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精神。从“楼宇孤岛”到“支部联动”,临时党支部为按下“暂停”键的校园重启马达,成为学生们的“主心骨”,让校园重回安全、有序、平稳的运行状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