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战疫|感谢逆行中一直在奔跑的你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有一个前来采样的小朋友双手托着下巴,嘴巴张得好大,十分乖巧配合地完成采样后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对着采样护士做了一个比心的动作,并说了声“谢谢”,说完就飞快地跑开了。那一刻,采样护士高燕心里暖暖的。
上海本轮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多个地区在争分夺秒进行核酸检测,努力与病毒赛跑。众多医务人员火线支援,冲到核酸检测第一线。感谢逆行中一直在奔跑的你!
== 随时出发,扫楼! ==
杨浦区控江医院
在杨浦区控江医院,有这样一支应急核酸检测队伍,一旦接到任务,无论何时何地,他们要在2小时内赶赴现场,深入封控小区、校园等开展“扫楼”工作,逐栋逐层逐户逐人开展核酸检测,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最近几天,核酸检测量大增。手术室护士周阅刚下手术,还没吃晚饭就来支援检测;急诊医生石韵刚上完夜班就接到了紧急任务通知……有时是清晨,有时是深夜,居民们因为各种原因,很难保证每个人都能到指定地点排队检测。要做到应检尽检、不漏一人,就需要对未进行过核酸检测的居民进行“扫楼”和劝导。
“大白”们身着厚重的防护服,手拿扫码枪、医疗废弃物垃圾袋、采样管、消毒液、手套等物品,在楼栋间来回穿梭。许多老小区没有电梯,一爬就是六七。“经常有队员爬到一半就憋闷得喘不过气来,扶着墙壁休息一下又继续去‘扫楼’,很多人都遇到过头晕恶心的情况,但只要这个小区任务还没完成,不管时间长短,我们就要坚持到底。”控江医院核酸采样组负责人陈华告诉记者,大家用“扫楼”的方式进行一户一摸排,看似是个“笨办法”,却是最有效、最保险的排查模式,确保数据清零、全员检测,实现核酸检测排查到位又“到家”。“我们不怕辛苦,就怕硬撑着爬到6楼时,却怎么也敲不开住户的门,这时就十分崩溃。”
面对疫情防控挑战,每一位医护都积极投入战疫一线。
连续奋战后,来自杨浦区牙病防治所的医护同样再次出征,联合平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扫楼小分队”,在闭环管理小区开展地毯式排查,保证核酸采样“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一层层排摸,挨家挨户敲门;一次次手部消毒,一遍遍环境消杀。包括朱谨在内的这群“大白”们扛着采样“装备”,一直在说:“你好,采核酸,抬头张嘴,放轻松……”
居民中,有摇篮里的婴儿,有腿脚不便的老人,大家动作熟练、言语轻柔,顺利地给每位居民完成采样,来回穿梭在楼宇中。身上厚厚的防护服,早已被汗水浸湿。尽管任务繁重,但“大白”们说,挺身而出是自己的责任与坚守。
== 哄娃式采样,科主任化身超暖“大白”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明天早上4点30分,请所有人员务必准时到达医院8号门,集中上车前往各采样点!”“收到!”……
凌晨3点多,本该寂静的院区开始陆续有医务人员到院,他们悄悄告别还在熟睡中的家人和孩子,或刚下晚班还没多久,或从市区家里驱车一个小时赶来医院,带上医院食堂提前准备的早餐,迅速集结,整装出发。
“来,小朋友,张大嘴巴,发出‘啊’音。”“让叔叔检查一下你的牙齿,白不白啊……”在核酸采样时,会碰到不少小朋友,他们往往因为胆怯,而不配合采样。
面对这群特殊的采样“小可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胸外科夏宏伟主任以足够的耐心,帮助孩子们克服恐惧心理,他模仿孩子说话时的语音语调,进行正确引导,采样时动作轻柔,一气呵成,让孩子们都爱上了这些暖乎乎的“大白”。
为了加快采样速度,除了护士以外,确保门诊手术正常运转的情况下,浦东医院的医生、专家、科主任也都报名加入到核酸采样队伍中,骨科主任易诚青说,看似简单的采样工作,背后是拼尽全力的努力和坚持。
随着核酸检测采样需求加大,东方医院的不少医生也加入到了核酸检测队伍。口腔科主任王少海说,口腔医生经常在诊疗中要安抚病人的紧张情绪,当遇到恐惧采样的小朋友时,这项技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尽管居民看不到面罩下的脸,但他们是随时能“应战”的白衣战士。
== 我愿做那个“靠谱”的小孩 ==
奉贤区中心医院
“要做一个靠谱的小孩,好好学习,让妈妈安心参加战斗。”这是一位8岁小朋友李佑晨最近写下的一篇作文,作文里的妈妈是奉贤区中心医院血液科的护士陈林霞。她正和无数上海医护一样,坚守于核酸检测一线,与病毒赛跑。
从这位8岁小朋友的叙述里让很多人认识基层抗疫工作者的另一面。记者了解到,几天前的凌晨,手机铃声突然响起,院办老师在“核酸检测信息采集员小组群”发了通知:接上级通知,有大型任务,请大家立即准备,到医院汇合。在看到消息的第一时间,陈林霞起床赶赴医院。全区开展的核酸检测,对于所有医护而言,都是一种大的挑战。“手机24小时保持畅通,随时待命,随时待岗。孩子我只能扔给家人了。”
陈林霞常常和女儿说:“我这点辛苦算什么,志愿者才辛苦,他们既要维持秩序,还要教别人申请信息,如果没有他们,我们一天没法采到一万多人。院感科的许老师才辛苦,她要负责联系医院送物资,要清点标本,要负责每个采位的物资补给,到最后撤点时,她也是最后一个脱防护服,最后一个吃饭的。”
在这波疫情前,陈林霞曾参与过支援浦东机场核酸检测。在她看来,她身边有着一群和她一样“不靠谱”的人,不仅仅是她所在的血液科医护人员,更是全上海的医护人员;但是她坚信,只要大家凝成一股绳,肯定能战胜这场疫情。而女儿也迅速成长了,她悄悄和陈林霞说:要做一个靠谱的小孩,好好学习,让妈妈安心参加战斗。”
在陈林霞的身边,是一群人。
这几天,浦东医院老年科护士黄燕红带领着她的小分队,在浦东多个社区采样,前段时间医院封控管理,再加上采样工作忙,她已经两个星期没有回家,没看到孩子了。在惠南镇一个离家不远处的采样点,黄燕红的桌前坐定一个小男孩,是自己的儿子!当黄燕红喊出孩子名字时,孩子才认出来眼前的“大白”是妈妈。
怕耽误检测进度,孩子爸爸没让母子俩多说什么,就带着孩子静静地在边上站了一会,默默地离开了。因为儿子知道,妈妈正和所有白衣天使一起打“怪兽”。
== 采样后,小朋友送上了一个比心 ==
“你们辛苦啦!”在不同的采样现场,医护人员听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简单的五个字,朴素真挚,瞬间让大家忘却疲劳,为大家注入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动力。
“现在早晚还是很冷的,你们一定要注意保暖!” 来自市民的一句句关心和慰问,犹如照亮黑夜的一缕阳光,温暖了抗疫一线的“大白”们。
从黎明出发,转战两个核酸采样点,采样队员眼里布满了血丝。“孩子,你的眼睛都熬红了,回去一定要好好休息。”一位阿姨心疼地看着采样队员说,大家的情谊,极大地鼓舞着奔赴一线的医护人员,谁也不愿喊一声累,因为再难,也得扛住!
在社区采访的时候,奉贤区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护士高燕和小伙伴一起,中午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着护目镜、防护面屏,双层手套,几分钟便汗如雨下。遇到坐轮椅的老年人或调皮的小朋友,还常常要半蹲着、扎着马步、弯着腰采样。因为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即便是这样的简单动作,蹲起来都会头晕目眩。但是采样队的医护们没有一个人喊累、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一整天都在不停重复着“放松、不用紧张,来,张嘴,啊——”的过程。
不过,付出也有收获。有一个前来采样的小朋友双手托着下巴,嘴巴张得好大,十分乖巧配合地完成采样后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对着高燕做了一个比心的动作,并说了声“谢谢”,说完就飞快地跑开了。那一刻,高燕的心里暖暖的,她很想说:“谢谢你们的理解和配合。”
困难总会过去,春天总会到来,我们携手共渡难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