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沪”|特殊时期特别有爱,上海高校界“山海情缘”续写“抗疫版”佳话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沪滇有爱,山海情深,复旦永平心连心!”从山那头,到海这边,货车马不停蹄地行驶,跨越千里,历时三天。由永平电商中心捐赠的3万袋枣核之恋、蜂蜜核桃仁、木瓜核桃仁、核桃姜糖茶等产品和阿庆嫂食品有限公司捐赠的2112袋土特产品终于抵达复旦大学。
从脱贫攻坚战到疫情防控阻击战,跨越山海,同心抗疫。连日来,在华东师大、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类似的“山海情”也在接续上演。
“生意可以慢慢做,
对复旦的心意一定好好表达”
作为10年来心连心、手牵手的好朋友,复旦大学的疫情防控工作牵动着千里之外永平人民的心。得知复旦大学的情况后,永平县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及阿庆嫂食品有限公司当即向复旦大学挂职干部、永平县副县长王珏表示,愿意捐赠物资,支持复旦。
“他们说,复旦帮扶永平10年,如今复旦有需要,永平也应该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我觉得特别感动。”王珏说。然而,考虑到永平脱贫摘帽仅两年有余,当地企业规模还不算大,给学校捐赠可能会让企业经营增加负担,但企业家们却表态,此时此刻,一定要尽全力回馈。
永平电商中心提出,要捐赠3万袋零食产品,希望做到让处于准封闭管理中的全体师生员工和保障人员人手一袋,增加坚果类营养,而阿庆嫂食品有限公司也表示要捐出2112袋土特产品,让复旦师生们品尝来自永平的味道。“我问永平电商中心的罗总,捐出3万袋零食会不会压力太大?他说没关系,生意可以慢慢做,对复旦的心意一定好好表达。”王珏回忆起沟通经历,内心除了感动,还是感动。而让他感动的,除了心意,还有效率。
3月21日,永平正式敲定向复旦大学捐赠的物资清单时,红喻核桃工厂里还缺17000多袋库存,常规情况下,工厂日产量为7000袋,为了让这批物资尽快送到复旦师生手上,企业员工加班加点生产。在全厂员工团结一心的努力下,不到两天的时间大家顺利完成了17000多袋的生产量。
另一厢,阿庆嫂食品有限公司也立刻行动起来,此次支持复旦大学的物资,便是主营产品酱菜。3月23日上午,满载着永平人民心意的“云南永平援复旦抗疫物资专车”从彩云之南正式启程,向黄浦江畔进发。
这批来自永平的爱心物资已由学校总务处安排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接收,后续将以食堂为主要途径陆续发放。
华东师大、华理师生
足不出户吃上寻甸“田头直采”
300+箱西兰花、300+箱娃娃菜、近2000箱矿泉水……两辆运送抗疫物资的超长卡车,3月22日下午从云南寻甸县出发。经过2300公里的跋涉,超长卡车驶入校门,经过车身消杀,抵达华东师范大学夏雨厅前。
“在亲人遇到困难时,我们有义务尽自身力量帮助和支持。”“我们寻甸县虽然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但盛产优质矿泉水和蔬菜,最能代表寻甸人民的心意!”这是寻甸人民的心意。
绿叶菜3月25日晚搬运入库后,第二天师生们的中餐和晚餐里,寻甸的西兰花和娃娃菜就来到各楼宇师生们的餐盒中。这个好朋友的雪中送炭,源自于自2019年华东师大对口帮扶。学校整合校内外资源,发挥自身特色优势,结合当地具体需求,在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教育扶贫、消费扶贫、人才交流等领域,为寻甸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持续贡献“师大力量”。因此,在寻甸人民群众的心里,有一种扶贫力量叫“华东师大”,有一群最亲的人叫“华东师大师生”。
对于物资的遴选、准备和运输,正在寻甸县挂职副县长的华东师大学工部副部长李彦垒说,饮用水和蔬菜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寻甸县虽然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但盛产优质的矿泉水和蔬菜,这些物资便于运输、保存和使用,最能代表寻甸人民的心意。就这样,华东师大师生足不出户,就吃上了寻甸“田头直采”“专车直运”的优质蔬菜。同时,一箱箱矿泉水也将送到志愿者、户外工作人员的手中。
拿到热气腾腾的营养餐,2020级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田淑芳说:“看到好多网友现在都把蔬菜戏称为‘奢侈品’。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我们还能吃上这么新鲜美味的蔬菜,真的很幸福!感谢所有为我们提供帮助的人,我们心存感激,与爱同行。”
与此同时,华东理工大学的师生也吃上寻甸来的新鲜蔬菜。3月29日一大早,云南省寻甸县捐赠的一批抗疫物资就抵达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从脱贫攻坚战到疫情防控阻击战,华理寻甸十年携手同行。
经过两天两夜马不停蹄的运输,满载着寻甸人民的深情厚谊,两辆重型卡车经过消杀,驶入华理校园。土豆、娃娃菜、西兰花、矿泉水……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特产物资跨越山海,为“理”而来。
作为10年来心手相连的好伙伴,得知学校的情况后,寻甸人民群众也在第一时间投入到物资准备工作中。蔬菜是老乡们亲手从田里采摘的,矿泉水是来自当地甘甜的清泉,淳朴的寻甸人民希望把这份最真挚的情谊,送给他们远在上海的亲人。
当天晚上,经过食堂大厨的精心烹饪,来自寻甸直采直达的新鲜蔬菜就被制作成了“爱心餐”,送往华理师生手中。同心携手,共克时艰,来自寻甸的关爱和支持,华理收到了!
跨越山海,同心抗疫,这样的“双向奔赴”让人坚信,勠力同心,未来可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