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中的青春画像|这扇门,通往这场战“疫”的最终胜利
2022-04-01 青年

 【 主题词:这扇门 】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张逸麟

门是一道分界,一边是静态的足不出户,一边是忙碌的防疫奔赴。

门是一道屏障,御病毒于千家万户之外,隔传播于毫厘分寸之间,这场战疫,上海要做全国防疫的坚实堡垒。

门更是一道通路,彼此打开心扉,传递温暖,形成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这扇门,必将通往这场战疫的最终胜利。

3月28日起,上海全市范围内开展新一轮切块式、网格化核酸筛查。这场战疫没有局外人,人人响应、人人参与、人人自律,人人都是守门员。人加上门,就是你们、他们,更是我们,我们一起努力。

// 这扇门,守护着彼此家园的一方平安 //

赵亮停好了车,埋头将一箱又一箱沉重的物资搬到了西渡街道闸园新村小区门口,放下了最后一箱货物后,赵亮舒了舒疲惫的肩膀,下意识地往小区门内瞅了一眼。

两股目光在这一刻触碰了,哪怕隔着大门、防护服、面罩和口罩,赵亮还是一眼认出了门内的“大白”正是妻子麻红梅。

妻子的脸有些模糊,可赵亮能够感受到她眼神中的憔悴。

自己是街道疫情防控的后勤保障组成员,早早就住进了单位,妻子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妇科医生,3月以来两人都处于24小时待岗状态,无奈将12岁的小女儿送到了爷爷奶奶家。连续20多天的高强度工作,赵亮很清楚妻子有多疲惫,10几米的距离,自己多么想迈进小区大门,给妻子一个疼爱的拥抱。

然而这场久违的重逢最终在彼此默契的点点头和挥挥手之间落幕了,赵亮发动了车子,奔赴下一个物资点,而麻红梅则投入核酸采样工作……

一月之隔,一门之隔,是为了共同的守护,而这个寄存下的拥抱终会到来。

蹬蹬蹬,急促的脚步声回响在空荡的楼梯过道上,此时已是午夜2点,李崴提着一个20公斤的箱子来到了科创园区3楼的实验室,面对接受箱子的工作人员,李崴抹了抹额头的汗,回头就往楼下跑:“请稍等下,还有一箱。”

箱子里装的是两个小区1700管核酸检验样本,涉及9500余人的检测数量。作为徐汇区青年抗疫突击队队长,护送这些样本到实验室也是李崴今天最后一项任务。

驱车回到园区实验室时已是深夜,两大箱沉重的样本搬到了门口,好心的司机也想帮李崴一把,却被李崴拒绝了:“不,不,不!你不能碰,你是一级防护,我是二级防护,转运存在风险,安全最重要,这个只能我来……”

看着一旁已经显示“暂停运行”的货梯,李崴提着箱子就冲上了昏暗的应急楼道,门外的司机只听到那一串急促的脚步声。

当无数大门封闭时,当各个小区处于静默时,城市里总有一些人依然在忙碌着,无论白天黑夜,那些脚步声从未停歇。

深夜的外高桥港区海关现场,工作人员正在清点一批来自新西兰的南瓜,在完成检验工作后,立刻将这批25吨的南瓜装车送往城市的各大超市。

外港海关查验十科科长罗凯明表示,生鲜食品是市民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物资,保证安全和快查快放这两点一个都不能落下。3月以来外港海关累计监管进口水果、蔬菜达15.1万吨。

而在浦东和虹桥机场里,这几天“拎包入住”的工作人员也不在少数,以场为家,驻扎值守,护卫城市的大门。而机场的医护人员也连续20多天高负荷运转,加上小区封控带来的人员紧缺,急需支援。

“我们去顶吧,这个时候党员干部就该发挥带头作用。”滕艳红和刘嫔商量好了,立刻穿上了全套防护服,这两位虹桥机场消防东区急救站的正副站长完成申请后就奔赴一线,在岗3-4小时期间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半天下来难免头晕眼花,可彼此并不在意:“说累也累,可是心里是踏实的。”

一扇又一扇严防的门,组成了城市最坚实的屏障,并对新冠病毒无情地呵斥:“此门不通!”

// 这扇门,关乎着千家万户的日常生计 //

伴随着温和的敲门声,陆蕊提了提嗓子:“阿姨爷叔,东西来了!”

当门打开的那一刻,陆蕊和小伙伴们舒了一口气,又提了一口气,“下一站!”

这支上门服务队是由一群90后、95后的年轻人组成,而且是采摘、打包、送上门一条龙服务,这些天他们为青浦11个街道的孤老、退役军人、残障人士家送上“敲门”服务,其中还有百岁老人。

其实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工作并不轻松。在菜棚里,有的小伙伴停顿了片刻,原本右手握的是鼠标,如今提的是镰刀,力气是有的,巧劲可是要练的;个别小伙伴则开始询问菜农和同伴,这个绿油油的是什么菜;还有的难题则是孤老、军人、残障人士很多都居住在老房子、弄堂里,需要扛着蔬菜按图索骥去找,戴着手套和面罩,运动量又大,不一会儿就冒汗了。

万事开头难,而大伙的干劲可以排除万难,迅速进入高效的轨道,而更让陆蕊鼓舞的是,不断有新的青年志愿者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

一扇门往往就代表着一个家,一段故事,服务队队员张诗羽在为90多岁高龄的老战士王泽志送物资时,也听说了一段感人的经历。去年老爷子家里来了一群素未谋面的客人,他们不远千里从长沙特意来拜访王泽志,原来他们的长辈吴曙初与王泽志是当年的战友,吴曙初去世后,亲属在整理遗物时发现老人一直因为没能找到失散的战友王泽志而深深遗憾,为了弥补这份遗憾,他们终于通过青浦的老兵服务热线来了一场千里会面,当时开门迎客的王泽志非常的感动。

这些故事同样激励着服务队的青年人,老人们是如此希望有人敲门,能为他们送上一份温暖,这让青年服务队感觉非常充实。

“王爷爷,居委帮我讲,侬今早要配的三种降压药,我看了下,全是地平类的,是侬本宁吃哇?”周奕努力地说完这段“沪语”,等待着听筒那头老人的回复。

作为一名新上海人,周奕自嘲说自己的上海闲话有点“洋泾浜”,以前都有些不太好意思说,可如今坐镇黄浦区五里桥街道特需保障组,就必须要大胆地说,熟练地说,毕竟很多配药的老人只能用沪语交流。

电话那端的王爷爷,他们家是标准的高龄纯老家庭,老两口必须定时服降压药,这一次王爷爷要重新配药,但弄不清是哪种药,就直接报了3种地平类药。而老人如果同时服用不同药物是风险的,周奕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询问、解释,把真正有需要的药物送到老人的手里。

几周前,周奕的职位还是街道里的“联络组特派员”,如今已经升级成“临时药剂师”了。随之而来的是自己两鬓也升级了,花白的头发越来越多。可这些天他已经为近200位高龄老人代配药,高峰期曾单日为近40位老人代配了药品84种,自己还曾垫付了万余元药费。

不过工作热情却一如既往的高涨,周奕常说,配药关系到老人们的健康安全,容不得丝毫懈怠,卫生中心的医生们更辛苦,而作为第一道审核关,必须坚定地把好关,为一线医务工作者减轻压力。最重要的是,把药物准确、及时地送到老人们的门口。

这一拨全市切块式、网格化核酸筛查中,民生问题与疫情防控同样重要,全力保障百姓们生活物资供应,就是全力推动全市核酸检测能地顺利进行。为了保证每家每户的生活需求,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的社区青年人正在贡献自己的力量,吹响了“敲门行动”的号角,向各自小区独居老人、残障人士、困难家庭、困境青少年、防疫一线人员子女家庭等敲开家门。团市委也主动对接市商务委,为诸多电商平台协调志愿服务力量,形成合力保障居民的物资配送。青年人理当冲锋在前,成为关爱“疫”线的守门人。

一声又一声温柔敲门声,奏响了保障民生的进行曲,为千家万户敲开“不便”,留下“方便”。

// 这扇门,鼓舞着坚持到底的必胜决心 //

王钰微老师连上了视频,对面浮现出一张可爱的面庞,这是一堂面对面的网上授课,有点特殊的是,屏幕那头的孩子,是一位孤独症患者。

王老师非常温柔地教着孩子如何自己上厕所,可过了一会,孩子有些心不在焉,这让边上陪读的母亲感到烦躁。母亲脸色一变,孩子立刻敏锐地察觉了,缩起了身子。

王老师马上让孩子去玩玩具,反倒安慰起这位母亲起来,“孩子会关注你的一举一动,他会察觉到你在生气,可他未必知道你为什么生气,这样孩子会很忐忑……”一场网上授课成了老师与家长的一场谈心。王钰薇表示,自己非常理解孤独症孩子的家长们那份情绪,尤其是当下居家的情况,所以安抚家长的情绪也成了自己的工作职责,因为孤独症家庭原本就是一个团体,每一个人都需要安慰,需要打开心扉去交流。

情绪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情绪却能左右你我的生活。

如果你打开门,发现门外突然插着一支绽放的康乃馨,相信那一刻感觉一定会很好。而在铂金华府小区的住户门前,就常常会摆放着这样的花朵。

酷爱健身的季丽丽在3月15日小区封控后,第一时间就报名成为了一名志愿者,负责小区5栋楼的快递整理和配送,所以每天要举臂无数次,对此她幽默了一句,“这是另一种撸铁。”

当志愿者期间,季丽丽也发现不少邻居心情烦闷,脑筋一转,“不如送点花吧”,自掏腰包通过外卖的方式挑了30支粉色的康乃馨。并且一户户上门,将花插在了门把手上或是放在门口。随着季丽丽在小区业主群里发了一条“开门取花”的提醒后,整个微信群顿时活泛了起来,不一会邻居们纷纷晒出各种“凹好造型”的插花图,氛围也变得异常融洽。

热心的季丽丽也很快收获了温馨,她家的门经常被敲开,邻居们常常把各种好吃的放在门口,或者在门把手上挂一袋菜,甚至还有邻居给她点了外卖的咖啡。

有时候只需要一丝的火星,就能点亮整个殿堂。友善和温情往往会交融并化学反应,邻里关系也是如此。

就在季丽丽同一个小区,拥有丰富的中医临床经验的青年志愿者孙译维则把“诊所”搬进了自己的楼里,应对周边居民的医疗需求,孙译维可谓不辞辛劳。

一个晚上有个求助电话打到了孙译维的手机上,有位妇女在家因为脑缺血而晕倒了,封控小区的居民外出就医需要有负压救护车才能转运,在等待期间,妇女的亲属们想到了小区里的孙医生并向他求助。二话不说,孙译维立刻带着听诊器、血压计、针灸针就上门治疗。他先是利用培训过的技能做现场状况评估,发给外场医生看,又根据研判,给老人进行了紧急处理,没想到一打完针灸,老人的症状就消失了。

那几天小区下雨,看到雨中的“大白”们非常辛苦,孙译维又发挥了专业优势,通过外卖和采购原料的方式,煮出了一锅“驱寒汤”并冠以小区的名字,这拨操作着实给“大白”们充了电。

海派诗人傅亮在最新创作的《挺立!上海!》中写道:“封闭的门里,心在一起跳,相惜相守,暖暖问候,把焦虑赶跑。奔忙的身影,劲往一处使,相伴相随,夜夜的守护,让安宁环绕。这就是我的城市,这就是严峻不严酷的上海!”

就在4月1日的凌晨时分,一个专攻各类欧美蹦迪现场视频的平台tudimusic突然在上海市民的朋友圈里爆了,越传越火,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场云蹦迪中,据说有上百万上海市民登录平台观看直播,并且刷屏评论区,秀出各自的云蹦迪创意,这架势把原来的老粉丝整蒙了,咋就一下子涌进来这么多上海宁……

打开心扉,乘“云”而舞,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一次又一次门锁被转动的瞬间,曙光会从门缝里涌出,并逐渐照亮我们的前路。乐观、互助、彼此鼓舞,因为我们坚信只要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这扇门必将通往战疫的最终胜利。

玉兰花开,春必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张逸麟/文 受访者/图 上海交通大学老师 许歆瑶/插画 杨羡之/策划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