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沪”|去“三支一扶”还是出国留学?当了14天社区志愿者后,她决定了……
2022-04-0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对于“优秀学生干部”“十佳班长”的上海商学院商务经济学院大四学生卜奕文而言,过去,“三支一扶”和“出国留学”一样,都只是自己走在毕业十字路口时的一个“Plan B”。她没有想到,连续14天的志愿服务社区战“疫”一线的这段经历,真正坚定了她报考“三支一扶”的信念。未来,她想继续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在基层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今天起,浦西地区的核酸筛查全面展开。卜奕文也将和社区里的志愿者们一起,继续在社区参加各项疫情防控志愿服务。

 // “疫”无反顾勇担当 // 

因为毕业年级的关系,卜奕文本学期已经没有课程,寒假过后,她就没有返校。

卜奕文家住杨浦区殷行街道一小区。3月10日,居委会再次排摸小区住户情况时得知卜奕文最近在家居住,就问及是否在之后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来做志愿者,卜奕文当即表示愿意。

3月19日起社区开展两次核酸普筛,卜奕文首次上岗,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青年志愿者,投身社区战“疫”一线。她辅助社区的核酸检测普筛,负责扫码和维持秩序。

之后,小区因有确诊病例而封控,再次紧急核酸。此时,由于居委会极度缺少人手,她成为了4栋楼120多户近300名居民的对接联络人。确诊病例增加了感染的风险,但卜奕文并没有因此而退缩,立刻换上防护装备,投入抗疫志愿者的工作。

每当需要核酸检测的前一天,卜奕文就会挨家挨户地进行“扫楼”,上门通知并帮助居民生成核酸二维码。因为楼栋没有安装电梯,卜奕文调侃,如今自己爬楼体力渐增。

“志愿者人手充足的时候,我只需要对接4栋楼的居民。有一天人实在是太少了,我和搭档早起跑了11栋楼,终于赶在核酸检测前完成了扫楼的工作!”每一次的集体核酸检测过程中,她都会对负责楼栋的核酸情况进行登记并逐个排查,确保“应检尽检,不漏一人”“不漏检、不错检、不少检”,协助医护人员完成6次社区核酸检测和封控管理的任务。

“社区只要需要我,我就不会停下脚步”,卜奕文对于4月1日起浦西地区的核酸筛查全面展开,也已经做好了全勤投入的准备。

 // 平凡岗位也是守护 // 

凌晨的微光,正午的烈日,夜晚的寒风,这些,卜奕文都经历过了。

“最艰难的要数3月25日。”对于那一天,卜奕文印象特别深。社区的第五次集体核酸遇上了暴雨天气。由于场地的限制和资源的紧缺,并没有足够的遮雨棚能够提供给志愿者。穿上“大白”的防护服,卜奕文和所有志愿者一起冒雨冲进这场持续了8个小时的战斗。即使大雨如注,大家依旧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志愿工作:协助医护人员扫码、维持排队秩序、发放并回收居民承诺书等。

连日来,在卜奕文忙碌的战“疫”工作之余,她还结识了一位特殊的“挚友”。“志愿者并没有固定的岗位和工作,维持秩序之余还需要抽空帮不会使用手机的老人生成核酸二维码。有时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残障人士,我们都会主动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小区里的一位盲人爷爷,虽然并不在卜奕文的对接范围内,但几次做完核酸后都恰好是她主动为他引路,送他回到自己的楼栋,他逐渐对卜奕文的声音感到熟悉,直言听到卜奕文的声音就很有安全感。

还有一对听障老夫妻,第一次面对他们时,卜奕文的内心十分胆怯,很害怕无法与他们沟通。他们和善的笑容消除了她的顾虑,“我尝试着用手势和动作表达我的意思,虽然不是专业的手语,而且过程比较漫长,但最终好在顺利地帮助他们解决了问题。”

 // 原本的“Plan B”已成坚定选择 // 

连续社区战“疫”志愿服务已经14天,在和社区干部共同协作的过程中,卜奕文深刻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的艰辛与不易。同时,虽然身在校外,她也积极报名上海商学院校园疫情防控学生志愿服务队,线上参与志愿者经历分享等。

她说:“志愿者最早的一天不到6点就要集合扫楼,最晚的一天直到凌晨还在做准备工作。其实,社区干部起得比我们更早,休息得比我们更晚,他们有人无法回家,只能蜗居在小小的办公室里,但看得出,大家战‘疫’必胜的信念是如此一致。”

大学里,三年的“双创”比赛让卜奕文有了善于发现问题、深入思考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她一边做志愿者,一边观察疫情下社区管理存在的痛点与难点,并不断提出优化的意见。

“在这场战‘疫’中,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生活和需要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社区需要设计更快速更直观的信息传递路径;危难时刻,需要有更多的青年加入志愿者团队,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卜奕文坦言,留学计划、“三支一扶”等各种机会和考试,就好像是一种“逢考必考”的一种惯性使然,来不及思考是不是真的是自己的追求,参加了再说,一度就是自己的状态。但如今,她可以很自豪也很坚定地说,成为抗疫志愿者后的经历让她改变了她的职业规划。去基层这个“Plan B”,变成了坚定选择。

之后,卜奕文希望自己也能积极备考“三支一扶”考试,能够有机会投入基层工作。“我曾作为学校一个双创项目的负责人带领团队成员前往乡村实地考察,经过两年的不断探索,为当地村庄设计了一套可持续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大三的时候,我积极参与了学校爱心贵州社团的‘云辅导’活动,连续半年为山区的孩子提供无偿的课后辅导。”卜奕文感到,支教和扶贫都是所热爱的、向往的,特别有一种价值感和幸福感。

“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想,我在这些天里真的找到了这条路。”对于战‘疫’志愿服务中的这一收获,卜奕文直言太值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