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沪”|今天是浦西全域封控第一天,他们在封控小区里同心战疫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徐易飞/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蔡娴 杨力佳 陈泳均 见习记者 崔子润/文 受访者/图(除署名外)
今天是浦西全域封控第一天。昔日里,车水马龙、人群熙攘的场景暂别了这座城市,但就在大家足不出户的居住小区里,依然上演着急速奔跑、极力守护和人情温暖的一幕幕。在此,我们站在封控小区的视角,记录下特殊时期特别有爱的人间真实。
【 关键词:速度 】
半小时送药上门!三方携手化解“配药难”
今天上午,普陀区长征镇就医保障热线接到了丁香苑小区居民柳阿姨的求助:由于虹膜炎复发,急需使用眼药水典必殊,否则可能会导致青光眼。原来,柳阿姨在前几日已通过互联网医院配药,但迟迟未收到药品。由于小区从今天开始进行封控管理,加上炎症越来越严重,她十分焦急。
长征镇建三居委会主任韩璐接到消息后,迅速帮忙了解药水的购买渠道,最终得知可以在普陀区中心医院配到典必殊。由于小区正在为居民进行核酸检测,韩璐分身乏术,只好请志愿者奚立带上居民的医保卡帮忙“跑腿”。
然而,新的问题又来了:封控管理期间,私家车无法上路。韩璐又赶紧联系了社区民警朱建军寻求帮助。在马路上巡逻的朱建军,刚巧在小区附近,一口答应协助志愿者前往医院配药。
于是,奚立持外出证明快速坐上了警车,直奔普陀区中心医院,并顺利取回药品。奚立告诉记者,接到韩璐的嘱托后,他一路小跑着前进,希望尽可能节省时间,花了半小时把药送到了居民手中。
“实在太感谢你们的帮助了!”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拿到药品,柳阿姨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她也向奚立解释,若不是病情突然发作,自己手足无措,也不想给大家添麻烦。
“我是党员,应该多做点。平时因为工作忙顾不上,这次正好有机会可以为社区做点贡献。”送完药,奚立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又赶忙回到核酸检测点继续进行秩序维持,并帮助居民解决登记等问题。
【 关键词:守诺 】
公安民警协助尿毒症患者送医治疗
对一般人来说,小区封控只是生活不便,而病患却面临着无法出门治疗的严峻问题。
王先生是一名尿毒症患者,他预约了4月1日早上的治疗,可是当天凌晨浦西区域将实施封闭管控措施,自己没办法出小区,他犯起了愁。于是,3月30日,王先生向外滩治安派出所民警潘雪丹和辅警严俊杰求助。
“不要着急,我们帮你沟通下。”民警潘雪丹、辅警严俊杰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帮助王先生前往居委会开展沟通协调。在得到街道、居委的同意后,民警和王先生心中的石头也终于落了地。
4月1日一早,民警便在小区门口等待王先生,并将他送到了指定地点,离别之时王先生对民警挥手致谢。
居住于淮海中路的陆奶奶是一位91岁高龄的独居老人,前段时间因腰部受伤,一直在医院接受治疗,三天前刚刚出院回到家中。考虑到浦西区域就要实施封控,瑞金二路派出所社区民警刘兴旺第一时间电话联系了陆奶奶。原来老人的三个子女目前都处于隔离封控状态,无法前来照顾,刘兴旺不禁担心起老人的生活起居问题。
“不如我们替你上门去看看。”刘兴旺非常想去看看老人的情况,但是却因脚伤无法走路,于是警组同事张晨嘉、江伟捷主动提出代替刘兴旺前往。当天,他们就动身与居委干部一起上门到老人家中。见到老人后,民警详细询问了陆奶奶的身体状况和生活需求,在了解到老人吃饭可能遇到问题时,民警和居委干部一起出谋划策,协商安排社区志愿者上门送饭,让老人的饮食有了保障。
“您自己注意安全,有什么困难或者需求,马上联系我们。”见到陆奶奶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良好,大家也就放心多了。
【 关键词:到位 】
每个人都是志愿者“候补”,有能力保护家园
4月1日下午,当记者联系到上海和普公益创始人、闵行区莘庄镇万科假日风景志愿者总协调周文秀的时候,她刚刚结束今天小区核酸检测的协调志愿者的工作。
“我们小区从3月17日开始封控管理,已经完成了8轮的核酸检测工作。今天是开展新一轮核酸检测工作的首日,我们根据之前的经验,做出了2.0版本的作战计划,在速度和在安全上都有了进一步提升。”周文秀说,“后天,我们将进行这一轮的第二次核酸检测,为了进一步精进优化,我们让居民们通过群接龙的方式,提一些今天体验下来的意见和建议,刚刚结束的复盘会,就是针对居民的这些反馈,想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做出更好的作战计划。”
记者了解到,该小区目前居民有1万多人,之前做核酸检测的时候往往要从上午做到傍晚,而这次,他们在原本只有一个检测点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检测点。“本轮核酸检测的要求是1管20人,根据我们小区3大片区的责任划分,每一个单元户的楼组长负责到检测点递交本单元户数、申请试管,由志愿者根据户数统一发放。第1组983户、第2组1318户、第3组946户。” 周文秀介绍,“我这次邀请了包纪宁、刘锐和黄振宇3名志愿者作为3个小组的组长,带领志愿者们协助核酸检测工作。虽然他们的做事风格与方式各有不同,但是服务社区的心都是滚烫的,甚至还来了一场‘比学赶超’,仅仅用了5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就顺利完成了任务。”
一个小程序、一张作战图,这些都是由志愿者自己开发和绘制,其专业化程度,用周文秀的话来说就是“简直了!”比如这个小程序,就是由刘锐所在的第一组团队于前天为此次核酸检测工作专门写出来的,是为了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签到和统计工作,记者注意到,在统计功能里,不仅将特殊人群的需求要点写得非常清楚,而且还会由此产生排序,让居民下楼的顺序更加人性化与安全。
“经过前期的勘察、演算、彩排,黄振宇将居民从下楼到做完的耗时,控制在了20分钟,并且设计了居民走向示意图。我们这次让一部分青年志愿者担任楼长,带领大家按照这个路线走,来的时候人往左边,回去的时候也是往左边,保持秩序就好了。”周文秀说道。
采访临近结束,当记者让周文秀分享一下今天最大的感受时,她说到了一个词:“到位”。当每个人从心态到行为都到位了,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一定会尽快迎来胜利的曙光。我们每个人都是志愿者候补,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家园。
【 关键词:暖心 】
给前来做核酸的老人一个“有爱”的“插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图
今天早上6点,伴着晨曦特有的清冷,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就在所住小区核酸检测点和其他志愿者们汇合了,其中不少都是在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志愿者。从穿隔离服、戴N95口罩、戴医用隔离面屏和橡胶手套,到在隔离服上加贴了“战疫必胜”的红色贴纸,元气满满的一天开始了。
志愿者们做的事情平凡琐碎,但温暖的细节仍处处流淌。也正是这样的服务,让每个人都再一次体悟到医务人员的不易和基层工作者的辛苦。
根据分组安排,有的志愿者需要穿行跑楼,到各个楼栋和居委、楼组长一起叫居民们出来核酸,“叫到哪栋哪栋动”,成为一条“铁律”。有的则坚守在社区小花园,维持排队做核酸的队伍。
在核酸检测处,居委工作人员搭建了3个蓝棚,三路队伍同时进行。志愿者维持秩序时,“请大家提前在健康云上登记核酸检测,并截屏保存,调亮手机屏,保持好间隔”,这样的提示音此起彼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图
记者看到,一些年纪大的爷爷奶奶,总会被志愿者施以暖心小灶,他们被搀扶着来一个“爱的插队”时,大家都很理解赞同。“不好意思啊,老人年纪大,站不住,麻烦让他们先做一下哦”,志愿者的一声招呼,排在前面的居民就会自动谦让。
中午11点45分许,平日里从事销售工作的青年志愿者王一雷搀扶着一位奶奶排到PDA扫码处后,又忙不迭地给大家打起了招呼。一个上午,王一雷跑了8个楼栋,对一些需要特殊照顾的老人,他总会扶上一段。此时,他的运动步数已经显示达到了11660步。
与此同时,王一雷这般“助老”服务也已经好几次了。其中,22号楼一位88岁的阿婆,在住家阿姨的搀扶下从4楼走到1楼后突然有些站立不住了,让大家觉得必须采取些措施。
“平时我们家都不用拐杖和轮椅的,不知今天怎么了,现在简直进退两难。”住家阿姨有些手足无措,显然靠她一个人很难帮老人挪到小区小花园。当时,扫楼敲门提醒核酸时间的志愿者里就有王一雷。他提及,能不能去居委会借一辆轮椅,自己愿意跑这个腿。可是,一来一去也要时间,每栋楼的监测秩序又最好是不乱的,这时,三楼的一位住户主动出借,“我家有轮椅,我可以去拿!”1分钟后,这位阿婆就坐上了爱心轮椅,直接被推着去做核酸检测了。
没有智能手机、不会生成二维码的老人,也没有丝毫焦虑,因为,在排队等候时随时可以得到志愿者的及时相应和解决。忙而不乱的现场让居民直言,比之前两次网格化核酸筛查速度快很多,人也少,分流组织更为有序。
随着浦西地区的核酸筛查全面展开,王一雷觉得,除了协助居民参与核酸检测,接下去,小区居民的快递外卖、街道礼包的发放等,应该还有许多事情需要人手共同分担,而自己也会天天去志愿者岗位报到的。“都是这个小区的居民,希望小区好,同心战疫,共同守‘沪’,即使只能出一点点力,也都是积少成多。”
带着口罩面屏的志愿者,一时间还叫不出彼此的名字,只有臂膀上的一个红袖套是大家相认的标记,但尽己所能、同心守“沪”,就是对同心战疫的最好诠释。
【 关键词:继续 】
特殊的一天不缺席,团结一心终会好起来
馨越公寓,1999年出生的新疆小伙蒋勇军,已经连续奋战一线超过72个小时。
回顾这些天的志愿服务,从最开始内心的害怕,到如今充满信心,他成长得很快。“今天是特殊又关键的一天,为了确保挨家挨户都不遗漏,我早上6点半集合到中午12点半,广播共通知了14栋楼,并维持了核酸检测的秩序。”
一上午的志愿工作,蒋勇军有些疲惫,但居民的认真配合,让他动容,“最切身的体会是,不管我有多累,只要能保证每个人都做好核酸检测,大家一起抗击疫情终会好起来。”
蒋勇军的行为得到了大家的赞赏,渐渐形成了一呼百应的效应。同时,随着志愿者人数的增加,今天早上的核酸检测进行得颇为顺利。
做完核酸检测后,蒋勇军看到“大白”们把帽子摘掉后,头发都湿透了,由于附近没有厕所,怕他们跑太远不方便,于是,蒋勇军就干脆邀请大白去他家如厕,之后,再将厕所进行消毒通风。
远在新疆的家里人听到蒋勇军在做志愿者的消息,纷纷表示支持:“以前我在家乡就常做志愿,现在在上海也应该这样,我觉得自己的行为给我的外甥们做了一个榜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蔡娴 杨力佳 陈泳均 见习记者 崔子润/文 受访者/图(除署名外)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