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沪”|温暖随处可见,你破防在哪“疫”瞬间?
2022-04-0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周胜洁 刘晶晶 通讯员 朱远哲

疫情防控到了最吃劲的阶段,动人的志愿服务故事在全市上演。

 ◇ 真行动,一起来!居委会在行动 ◇ 

“不好了!我外出忘记带钥匙,还有个婴幼儿在房间里,怎么办呢?”最近,许多居民由于着急出门做核酸检测,忘带钥匙被锁门外的状况时有发生。普陀区真如镇街道真光六小区的居民周女士也遇到了同样的状况,焦虑地向居委会工作人员求助。

事态紧急,但因疫情防控要求,请求开锁人员上门实在不便,社工小何便联系社区民警一同想办法帮助周女士。这时,正在小区巡逻的志愿者沈海了解到情况,一向热心的他立马上前帮忙。

由于周女士家在一楼,经大家商议后,决定从防盗窗切入破题。沈海从物业保洁人员那里借来爬梯、榔头等工具,自己攀爬至窗台,在众人的帮忙下小心翼翼地锯开防盗窗,为周女士从里面打开房门,解决了难题。周女士十分感激居委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的暖心相助,随后安心地完成了核酸检测。

无独有偶,海普苑小区的一对老夫妻也因参加核酸检测时匆忙出门,忘带钥匙,只好向居委会求援。党总支书记初步了解情况后,及时帮忙联系到住在附近的儿女,与对方小区的志愿者合力帮老人解了燃眉之急。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1日,相关部门已经接到了129起开锁求助。上海消防部门提醒广大居民,出门记得带钥匙,否则将收到来自消防员的“破门大礼包”。

“太谢谢了,多亏了你们!”4月2日,天刚蒙蒙亮,真光五居委会的电话铃声就响了起来。原来是居民宋阿姨特意来电,感谢工作人员帮助她顺利更换了氧气瓶。

宋阿姨由于身体原因,长期需要新鲜氧气供应,先前可以要求配送人员送上楼,然而正值新一轮核酸筛查期间,外来人员无法进入小区,这也就让宋阿姨犯了难。好在,小区持续关注着独居老人、纯老家庭等特殊群体的生活状态,提前了解到宋阿姨的氧气瓶用完需及时更换这一情况。当天一大早,党总支书记主动前去帮忙运送氧气瓶,一直配送到阿姨家门口,并悉心嘱咐她做好居家防护,有问题随时联系居委会。

同时,社工、志愿者也及时将热心居民赠送的菜品分发给社区有需要的老人。“很开心,很惊喜!”收到邻居赠送的爱心菜品后,不少居民感慨,疫情期间大家都很不容易,这份心意显得更加可贵,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大集体的温暖与友爱。

顺利完成首日的核酸筛查后,真光一居民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不曾歇息,第二天一早,“真行动·一起来”志愿者团队就在居委会集结,完成抗原自测、确认自身状态良好后穿戴好防护装备,为居民发放倡议书。

“请第一时间与居委会联系!”居民区党总支充分利用各楼栋底楼和顶楼的“地理优势”,鼓励居民们做楼组的“吹哨人”,及时反映社区内不规范行为,与志愿者一起督促大家做好居家防护。

同时,党总支、居委会号召每个人关注身边独居老人、高龄老人及生活不便的居民,力所能及地给与帮助。据了解,小区正在培育“真行动·一起来”社区共同体,让所有居民守护家园的责任意识更强烈。“真行动·一起来”志愿者团队还组建了巡逻小分队,每天早上6时至晚上10时不间断巡视小区、服务居民。

 ◇ 带着拉杆箱、背着双肩包住单位,90后奔“疫”线 ◇ 

8:30走进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0后张展开始处理流调组上传的信息表格,下班往往是次日凌晨,住在单位的她带着一个红色20英寸行李箱,临出门前妈妈给她塞了一罐玫瑰花枸杞。长宁区生态环境局90后徐涛涛在浦西封控前一天背着灰色双肩包也住进了单位,下沉社区,助力核酸检测的开展,解决居民各类需求,这些90后都在“疫”线奔忙。

这个红色行李箱属于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张展,收到集结命令已是晚上,她匆匆将换洗衣物塞进行李箱,带上洗衣液和折叠脸盆,本想带上妈妈烧的菜,又怕坏了,临出门时,妈妈塞给她一瓶玫瑰花枸杞。张展带上妈妈的爱,晚上10点多拉着拉杆箱奔赴单位。

上海此轮疫情发生后,疾控人员就再也没停下奔忙的脚步。8:30,张展已经坐在办公桌前准时开工,作为密接组成员,她收到了流调小分队上传的信息,包括病例核实信息表、密接人员表、轨迹表等,张展一一进行整理统计,以最快速度发送至对接群里,群里有10个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对接人,拿到信息后将第一时间下发至社区进行纳管。遇到人员不在社区的则更麻烦,“有些人员住外区了,有些在单位驻守的,我收到反馈信息后都会争分夺秒地落实。”很多时候,张展一坐下就再也没离开过座位,一抬头天都快黑了。

等深夜11点,流调小分队截单后,张展挑灯夜战整理总表,详细列出“病例-密接-次密”等信息。当时间已经跳到次日凌晨1点,她才按下电脑的关机键。像她一样奋战在一线的疾控人还有很多。

2015年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张展就进入了长宁区疾控。原本当着城市“隐形侠”,自从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疾控被越来越多市民认识。她深知这次是一场大仗硬仗,为了切断传播链,他们须臾不敢停下脚步。作为“公卫守护者”青年突击队负责人,张展团结了五六十人,他们来自传防科、微生物检验科、流调小分队,每个人都谨守自己岗位,也带动身边更多同事一起加油,“青年就要多做多干,我们会振作精神,风雨同舟,共克时艰。”

浦西地区封控前一天,傍晚5点,长宁区生态环境局的徐涛涛接到了通知:单位集结,下沉社区助力核酸筛查。他火速往灰色双肩包里塞了换洗衣物,背着包就出门赶往了单位。

徐涛涛被安排到华五居委会,一早7点就去居民区报到。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居委会前期准备工作细致,将所有需要做核酸的居民信息列成表格,表格里有每位居民的楼号室号和联系电话,每位居民在做核酸前工作人员都会核实信息,做好备注,为后续扫尾工作打好了基础。

穿上隔离衣,戴上面屏,徐涛涛成了核酸检测点位第一道关卡:查看居民的核酸检测预约码。“小伙子,帮我弄一下预约码吧。我腿脚也不太方便,站久了不行,能不能通融一下先做核酸?”一位老人向徐涛涛提出请求。他在帮助老人登记好信息后,又征得其他居民的同意,陪着老人先做完了核酸。

一位爷叔拿着他的智能手机也有点为难,“大白,我手机有点卡,预约码出不来。”徐涛涛陪着他一边排队一边用他的手机完成了登记。等爷叔做完核酸,还找徐涛涛又请教了如何操作登记预约码,徐涛涛便又再演示了一遍,“我做了三次核酸,没有人愿意这么教我,这次终于学会了。”爷叔十分开心。

从上午站到下午1点多,徐涛涛帮助了几十位居民。这几天他依旧随时待命,在居委帮助处理居民需求。几天的实战让这名90后直观感受到一线工作者的不易和辛苦,辛苦不仅体现在现场看得到的劳累中,也体现在幕后很多人看不见的准备工作中,“希望这次支援能和居委的老师们一起做好居民区的所有工作,同向而行,一起加油。”

 ◇ 崇明00后穿上红马甲,父女同做志愿者 ◇ 

在崇明堡镇堡渔村的核酸检测点,活跃着一位00后志愿者。穿着红马甲,总是充满活力,正是崇明正大中学初一(1)班的罗铮同学。和她站在一起忙前忙后的还有她的父亲,在正大中学做老师的罗国铭。

疫情防控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堡镇人口众多,核酸筛查工作时间紧迫、任务量大,基层工作者担子很重。因而,刚一听说村里召集志愿者的消息,14岁的罗铮和父亲罗国铭就不约而同地想到报名参与。经过简单培训,父女两人便穿上红色的马甲,投入到紧张的志愿者工作中去。

疫情防控万众连心,核酸检测得到了村民的高度配合;但在实际过程中,诸如登记码生成卡顿、不会使用App、长队列不整齐、久站体力无法支持等,小小的意外难以避免。这就需要现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搭把手”“解解惑”,发挥引导和协调的作用。

看到志愿服务的现场有不少人,罗国铭起初还有些担心女儿。但看见罗铮跑前跑后,为防疫人员传递消息、帮助村民队列维持秩序,无比干练的样子,便逐渐放下心来。“她的业务能力比我这个老爹还要强。”罗国铭笑道,“大家非常友善,很支持她的工作。”

女儿罗铮一直是罗国铭的骄傲。在检测点,她是众人信赖的“跑腿侠”;在学校里,她则是位不折不扣的“学霸”。学习勤奋、成绩优秀自不用说,更重要的是,她热衷于帮助同学,富有集体意识和责任感,是大家拥戴的好班长。作为正大中学少先队的副大队长、上海市红领巾理事会的成员,罗铮也一直用高标准自我要求,更是热衷于参加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

居家学习以来,罗铮除认真上网课外,对疫情防控发展动向也无比关切,为防疫工作奉献一份力量,正是她一直以来的心愿。父亲罗国铭是正大中学的科学老师,每天做完直播授课、布置和检查作业的本职工作后,也感到自己仍有余力去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

“我们只是响应号召,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罗国铭谦虚地说,“最辛苦的,是那些连日来工作无休的基层工作者和防疫人员。他们的付出,我们全体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底。”

为了帮助基层工作者分担压力,罗国铭与同事们一起,为各村的居民制作分发核酸检测登记码。“我的效率还不是很高。”罗国铭真诚的话语中带有一丝愧意,“听说不少乡镇已经探索出了电脑自动制码的方法,我打算向他们取取经,希望帮到更多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周胜洁 刘晶晶 通讯员 朱远哲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