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是这些年轻人,让城市被温柔以待
2022-04-0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热血青年,是上海这座城因疫情放慢节奏后,很多市民每天都会见到或者听闻其故事的人群。有人说,这次疫情让大家“重新认识”了身边的年轻人,这话对,但也不尽然。因为一群群的年轻人,早已“习惯性”挺身而出,或冲上了抗疫医护一线,或积极投身志愿者队伍,既“我以我汗写青春”,也用专业素养为优化基层的防控措施出谋划策。他们的善良、责任感和智慧,成为疫情阴霾下公众期待的一摸亮色。

尽管疫情带来了诸多不便,但年轻人们对这个世界释放出的极大善意,总是能让我们暖心。“90后”送菜小哥余中,在一天的劳累后,还大晚上来回奔波五六十公里,为陷入窘境的周女士从虹口送菜到青浦,只因为周女士的父亲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中途电瓶车没电,他就推车走过去,去的单程就花了四个多小时!事后,周女士的感谢他一再婉拒,余中的回应非常质朴,“没啥大不了”“人心都是肉长的”“我应该去做这件事”。没有豪言壮语,一切只凭本心,很多人被这条新闻,暖出了泪花。这样的年轻人,稍微留意,你就会发现自己身边也有很多,在这个艰难的时刻,他们是不是让你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温柔?

都说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都是年轻人的。我们的很多年轻人,“主人翁”就有主人翁的样子,拥有让人肃然起敬的责任感。很多年轻的医生护士一直在一线连轴转,方舱医院启用后,他们又积极报名入驻方舱。在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服务的范泽海护士,是个00后男生,他一直冲在最前面,理由很简单,“我是一名党员,而且护理团队里男生也不多,我应该多承担一些”,“我知道应该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去做些什么,00后虽然是年轻的一批人,但同样也是有担当的一批人”除了一线医务工作者,更多普通的年轻人,早已积极转身“大白”“小蓝”,当起了小区志愿者,搬运沉重物资、通知核酸检测、收运楼栋垃圾、照顾高龄老人……他们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来守护自己的同胞和家园。

他们还展现出了新一代年轻人的智慧。一座超大城市的抗疫战斗,是一个系统工程,因为年轻人的加入,因为他们新技术、新思维的智慧迅速帮忙查缺补漏,我们的基层防控措施也越来越优化。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一直在高速奔跑的大城市突然放慢节奏后,基层面对突然而至的巨大压力,有限人力要回应几千上万居民的种种要求,顾此失彼在所难免。上海作为青年人才聚集高地,他们被封闭在小区也立即发挥出了巨大的专业能力:IT业的年轻人赶写代码,让收集核酸预约码信息的工作变得简单;公关界的年轻人给出章程,让小区的物资发放、核酸检测都井然有序。像杨浦区控江街道的年轻人罗鑫申,见自己所住的小区老人太多,医疗需求巨大,他主动出面和小区的居民成立了一支青年突击队,自发制定了互助自救公约、民间防疫指南,并很快组建了五个小组:楼组服务组、小区巡查组、邻里互助组、医疗健康咨询组、网络秩序维护与答疑组,小区在短短几天内就告别了无序状态,让老人和普通居民的需求,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让很多居民都感叹“真是一件神奇的事”。

他们并不是突然展现出这些优良品质的,他们的有情有义、有勇有谋,早已在抗疫、进博、奥运等各种大阵仗中尽情展示过,发光发热过。当他们因为封控而活跃在我们身边时,我们更应该为拥有这样的年轻人而庆幸——他们,正是这座城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最大的底气!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