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讲述|我们一家三口正在不同点位拧成一股绳,只为守“沪”
2022-04-0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何稼祁

课上面对电子屏幕进行线上学习,课后身穿防护服进行志愿工作,如今成为不少在封控小区的上海籍大学生的选择。主动投身所在社区的防疫志愿工作,让这些大学生一次次看到战“疫”时团结一心的力量以及市井温情。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应届毕业生、95后姑娘严文雯刚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如今的她正和父母一同投身防疫一线工作,虽然不在同一点位,她却感受到“拧成一股绳”。以下,是她的讲述——

 ※ 我和父母终于一起参与防疫工作 ※ 

我的爸爸是浦东机场一名工作人员,身穿防护服,在一线接待从国外飞回上海的大型客机。由于上海疫情形势严峻,不少救援物资被运送至上海,交通运输压力大大增加,自3月初以来,爸爸就经常彻夜在飞行区作业。为了防止疫情的传播,他每天两点一线,早晨七点赶往工作区开始工作,晚上九点结束工作回到宿舍区,吃住都在单位,已经两周没有回过家了。

3月28日,浦东新区实施封控管理,我的妈妈在当天就开始了志愿服务。妈妈在结束志愿工作回到家之后,我能从她的话语中感受到当下社区防疫的压力。

3月29日,当我在查到考研成绩、确定上岸后,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我便主动向居委申请,和妈妈一样成为了一名社区防疫志愿者。

不同于妈妈在小区门口管控人员出入的“常驻”岗位,我的岗位有着更强的机动性,抗原自测盒的配送、对小区人员进行出入管控、生活物资的发放、人员的排摸,只要一个电话打来,我就会立刻行动起来。

4月4日全市进行核酸检测。接到通知后,我依照统计表格,走访了近15栋楼宇,挨家挨户地上门通知社区居民出门做核酸。因此,尽管同为一个小区的志愿者,我和妈妈的工作地点与时间常常错开,只会在换班交接时碰上一面。

我们一家人已经有十几天没有同桌吃过饭,家里白天基本也没有人,但我一点都不后悔当时申请做志愿者的决定,并以此为荣。我们一家人都奋斗在一线,就算不在一起,我们依然能拧成一股绳,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为防疫工作贡献力量。

 ※ 从难以沟通到收到暖心问候与感谢 ※ 

防疫工作中第一次抗原自测盒的配送,令我印象深刻。当天早晨8点20分我就收到了电话通知,并在八点半开始了工作。我所负责的几栋楼宇居住了五十多户人家,我需要挨家挨户发放抗原自测盒,并在20分钟后再次上门进行回收。有些居民因为没有及时完成测试,我还需要多次上门进行回收。当天,我总共发放了460份抗原自测盒,一直到下午一点左右才结束工作。

我所在的小区多为独居老人,不太懂得如何操作。在配送的同时,我还需要耐心送上“口述版讲解教程”。许多老人不太能听懂普通话,我还用了上海话和手部动作反反复复和他们沟通比划。

一些年纪大的爷爷奶奶防范性较高,也不了解我的工作,一开始会存在不信任或者不配合的情况。随着封控时间的延长,有些居民产生了焦虑、恐慌的情绪,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会对他们进行情绪上的安抚,让他们能够安下心来。

来来回回发放、回收抗原,再到之后挨家挨户地配送物资、排摸人数,我与居民的接触与交流越来越多,他们对我渐渐熟悉与信任了起来,不仅越发配合我的工作,也会亲切地给予问候与感谢。

我在这个小区已经住了有近十年,但日常很少会与邻里沟通交流,也不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状况,通过这次志愿工作,我主动走出家门,从一开始的互不相识,到如今主动互相打招呼,我和邻里间的关系拉近了许多。

 ※ 期待更多年轻人为战疫注入新鲜力量 ※ 

成为社区防疫志愿者的几天以来,我一直处于随叫随到、严阵以待的状态。

有时早晨6点我就已经在居委会集合,晚上11点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每天只有中午才能得到短暂的休息。这样的连轴转已经成为了我近几天的常态,我也好几天没有吃上过热乎的饭菜了,常常中午一个人回到家草草吃些东西、换下已经被汗水浸湿的防护服,紧接着便奔赴至下一个岗位,立即投入下午的志愿工作。

对我而言,志愿工作虽疲惫,却也乐在其中。奔走在小区的一栋栋楼宇之间,上下往返于楼层之间,敲开居民的一扇扇门窗,送上物资、给予问候,我感觉每天的时间总是流逝得很快,生活充实且有意义。

其实,在学校时我就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经常组织和参与志愿服务,如今在社区,就应该为社区贡献力量。从大一开始我就已经踏上了志愿之旅,更有着两次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样大型志愿活动的经验,在这次守“沪”中,我保持能量满满的状态,能够耐心冷静地与居民沟通交流并做到随机应变,时刻准备好迎接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挑战。

这次的社区抗疫志愿更贴近百姓生活,我更加了解了居民们日常生活中会面临的各种问题,也看到了疫情之下各一线工作人员的艰辛与不易,体会到了面对困难时邻里间互相帮助的温暖。

社区的老龄人口多,在面对电子设备的操作以及体力工作时常常会耗费大量精力,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我希望能够上前分担防疫压力,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更应该冲在最前线,也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投入一线工作,注入更多新鲜力量,一起共克时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何稼祁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