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战疫|“我写你看”!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温暖
2022-04-1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胜利!晴莉(化名)和丈夫都是聋哑人,今年38岁的她要第二次做妈妈了。正当她和丈夫满心欢喜地期待着小生命的到来,意外却发生了。然而,一次次住院,一次次考验,都没能击垮这个勇敢的妈妈。疫情期间,晴莉独自一人住院一个多月,在红房子医院医护团队的精心呵护下,最终早产生下一名男宝。

“我写你看”,无声的交流胜有声

晴莉第一次住院时,她才怀孕十二周,因腹痛明显就医。普通生理产科李喜莲副主任医师接诊后,发现晴莉的子宫里长了巨大的肌瘤,肌瘤发生了红色变性,所以会让孕妇腹痛不已。为了尽可能保住胎儿,医生先为晴莉进行了药物保守治疗,好在情况有所缓解,最终晴莉顺利出院。但不久后,在孕15周时,晴莉再次因为肌瘤变性、腹痛住院治疗,所幸保守治疗依然发挥了作用。

2月21日,在孕22周大排畸时,医生发现她的宫口竟然开了。李喜莲副主任马上为晴莉安排了入院,并进行了紧急环扎手术,尽可能“收紧”宫口。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密切观察孕妇情况的同时,开始对她积极给予抗感染、抑制宫缩治疗。就在医生也不知道是否可以保胎成功时,晴莉的情况慢慢有所好转,她终于可以回病房继续保胎了。

因为晴莉听不见、说不出,一直以来医护人员就通过“写字条”、“发信息”的方式和她做着无声的交流。每一天早上医生查房时,总是耐心地询问晴莉的情况,再逐一向她解释,安抚她的情绪。考虑晴莉情况特殊,担心交流不充分,医护人员每天总会抽时间去多看望晴莉几次,哪怕只是交流交流心情,也总会让她安心不少。晴莉开始越来越信任红房子的医护人员,她在纸条上写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是最棒的”;她每天做的最多的一个动作就是向大家竖起大拇指。

3月初,上海疫情爆发,但很多像晴莉一样的孕产妇依然要住院观察。3月下旬,黄浦院区住院部因为疫情管控原因暂时封闭,这给留下的孕产妇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压力。除了常规的医疗工作,医护人员还承担着巨大的疫情防控任务和心理疏导工作。为了更好地进行防控管理,产科楼按照不同风险等级进行了调整、划分,医生特地为晴莉安排了靠近护士台的病房,方便及时响应。

但是,很快晴莉的婆婆因为特殊情况无法住院陪护了,晴莉也转移到了隔离病房。本身就因为保胎无法下床,如今疫情严峻,又独自一人住院,晴莉担忧不已。但不管是哪一个医护团队值班,大家都对她“额外”照顾,医生一天至少查房四、五次,护士就更多。安抚、送饭、穿衣、上厕所、会阴护理......这一切都让晴莉感动不已,从最初的焦虑到后来的适应,她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那一张张写满文字的纸条胜过任何有声的交流。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温暖

即便晴莉的状态已经比较放松,但医护人员却依然高度警惕。晴莉有过剖宫产史,属于疤痕子宫,住院期间,也一直处于破水状态,不仅有感染的风险,还可能发生胎盘早剥,甚至发生子宫破裂。一边抗感染,一边促进胎肺成熟,在医护人员的精心守护下,晴莉坚持到了孕30周。

孕30+2周的早上,晴莉有了规律宫缩,宫口也开了两公分,但宝宝却是横位。当接班医生张莺副主任医师得知宫口已开的消息,立马启动了紧急剖宫产流程,同时通知产妇家属。

进入手术室那一刻,晴莉开始紧张起来,她十分担心才30多周的宝宝是否可以顺利分娩。为了让她安心,医生们一边紧锣密鼓准备手术,一边通过文字耐心和她交流。从麻醉开始,医护人员都跟晴莉一一交代各项流程。

手术过程也十分顺利,“1710g,男宝!”随着宝宝的降生,这一场耗时一个多月的“保胎战”终于顺利结束。

由于破水时间实在太长,术后晴莉和宝宝难以避免地都有些感染。所幸在药物治疗后,第三天晴莉就退烧了。如今晴莉已经顺利出院了,宝宝虽还在儿童医院观察,但情况良好。

出院的那一天,刚好李喜莲副主任当班,晴莉兴奋地在纸上写道:“宝宝很好,我很开心,一个月之后我还要来看你们。”随后,晴莉还拨通了婆婆的视频通话,老人如同老朋友一般向医生道谢。

“一位聋哑妈妈,住院保胎一个多月,考验重重,又遇上严重的疫情,真的太不容易,原本我们以为可能会保不住。但晴莉十分坚强、乐观,我们始终也没放弃,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胜利。”李喜莲副主任医师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