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战疫|坚守,这群青年成为保供“突击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疫情下,如何做好居民们的“后勤”,让居民不为“菜篮子”“米袋子”“肉案子”操心,是长期抗疫的一个关键。在崇明区,就有这么一群团员青年,以坚守的姿态,奋战在保供一线,紧急组建起青年突击队,按下了民生保障市场的供应键。
每天见证凌晨2点的超市
疫情期间,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菜篮子”和“米袋子”。如何协同自身和第三方物流运力,来保障居民消费的“最后一公里”,是华联超市崇明西门店店长沈佳裕每天思考的问题。
首先从自身做起,每天第一个到岗,最后一个下岗,他一直坚守在保供第一线。从3月28日开始执行保供任务开始,超市门店的工作时间调整为每天早上5点到次日凌晨一两点,每日收货卸货2000件左右,打包配送保障社区的套餐1000多套,需要按时分发给社区工作人员。沈佳裕说:“我没看过凌晨4点的洛杉矶,却见证了凌晨2点的超市。别人看云舒云卷,我看货来货往,这也是种别样的乐趣吧。”
每天早早上岗,沈佳裕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凌晨到店的蔬菜尽快分配到其他门店。大量的调配任务,有时候根本顾不上吃饭,只为跟疫情抢时间,只希望能够快一点,再快一点,全力保障老百姓的需求。
除了每天积极协调货源,作为店长,沈佳裕还要指导志愿者做好门店秩序维护,在开门营业前和营业结束后组织人员做好全员核酸和全场消杀工作。为了保证安全,配合封控闭环管理,他每天都和店内员工在店里打地铺或睡在车里,一天休息时间不超过5小时,“我们辛苦点,但可以确保门店自身服务环境的安全可靠,让居民可以安心。”
组建青年突击队保障“货架子”
在疫情面前,崇明供销社联华超市在党建团建引领下,组建了青年突击队。他们不叫苦、不叫累,用责任和担当默默保障生活物资的“货架子”。
从3月20日到4月13日,已经是联华超市堡镇店店长陆美玉连续上班的第15天。她家住在新河镇,每天早上5点多就要从新河镇出发到联华超市堡镇店,和其他员工一起做好门店卫生清洁、消毒、补货等工作,再开门营业。
3月28日,崇明区全域实施封控,陆美玉不再回到新河的家中,堡镇镇政府考虑到当地保供需要为她提供了临时住所,她和门店主管、值班长、生鲜主管等四人每天坚持在岗,负责保供。有时工作太晚了,就用硬纸板铺成床在仓库里凑合一夜,其他员工也会一大早做好核酸到店上岗。
陆美玉说:“现在这个时候,我特别感谢能和我同甘共苦的小伙伴们,大家坚守在岗位上,我们相信继续坚持就能看到希望。”
以厂为家服务百姓“肉案子”
疫情以来,崇明供销社所属肉食品公司需要坚决落实生猪稳产保供各项任务。自3月20日起,肉食品公司就对生猪屠宰中心实施封闭管理,成立了保供党员先锋队,25名干部职工、10名外协单位人员全员驻守,以厂为家。
公司为值守人员提供临时住所、生活物资以及一日三餐,让大家安心奋战在民生保供第一线。封闭管理期间,为避免外出核酸带来的防控风险,公司党政班子及时与东平镇取得联系,由其派员上门进行多轮次核酸检测,确保全员持核酸阴性证明上岗。
近阶段,公司日屠宰量从原来的20多头猛增至180头左右,领导班子积极联系养殖户、各乡镇,制订每天的供需计划,屠宰工人每天从傍晚六点作业到凌晨两点,配送人员白天运猪、凌晨送肉,公司全员都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为此,公司党员和行政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全部下沉工作一线,支部书记陈立钧和副书记汤卫仁开起了运输车辆,其他党员穿起了工服胶鞋、拿起了菜刀锅铲,全力以赴完成猪肉保供任务。
他们只是崇明保供队伍的一个缩影,正是这些坚守的身影,才能让抗疫保供服务好百姓的“最后一公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