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战疫|极限腾挪、超长待机……这些青年志愿者在临港方舱不舍昼夜忙碌奔波
2022-04-1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在上海临港方舱医院,生活区保障管理组志愿者朱礼才淇多方协调宿舍分配;三餐和运输组志愿者曹刚争分夺秒地和组长发放盒饭;垃圾清运组志愿者王天宇不舍昼夜地联络垃圾清运车辆......他们的脸庞因为忙碌奔波而晒得黝黑,他们的眼眶因为每天不到4小时的休息而泛着深深的黑眼圈。

从转运入舱到出舱,看似简单的三餐发放和垃圾清运等环节背后,有着无数志愿者在为此努力。这些来自临港集团的青年志愿者不畏风险,逆行而上,与时间赛跑,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应用其中,不断优化方案统筹协调,体现国企党团员青年人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 极限挪腾 // 

在仓库里争分夺秒协调保障

朱礼才淇

在一个有些闷的仓库内,90后团员志愿者朱礼才淇接受采访前,刚打完协调宿舍的电话。他的声音有些沙哑,不断清嗓子。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朱礼才淇,志愿所处组别是生活区保障管理,主要参与维修和安保人员的宿舍分配与协调。临港方舱运营有四大难点:筹备时间短、动态变化快、患者人数多、人手物力有限。为了更好地做好运营保障工作,在志愿期间,他不断思考如何结合专业所学,寻找一种科学化的协调方法。

面对重重挑战,技术和知识的力量就在于,知其难为而巧妙为之。朱礼才淇和同组组员通过优化功能区分布,在有限的房间内,平衡维修和安保人员的居住场所。“大学学的更多是城市空间的布局分配。当我和组员入驻方舱医院后,我发现方舱的宿舍分布,也类似城市功能区的分布。我们结合维修和安保人员的应处位置,对现有宿舍区进行分配,从而统筹协调。”

科学统筹仅仅是第一步,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充满温情地与多方进行协商。为了节省住宿空间,朱礼才淇和同组志愿者甚至腾出自己的办公室,搬至仓库。“我们常常会面临宿舍紧缺的难题,因为方舱内有上万的患者,那么相应的运营维护工作者必然会随之增多。这时,我们就要和保洁和维保人员解释为何房间有限,并和其他入驻方舱的工作人员协商能否腾出部分房间给维保。”

 // 统筹破局 // 

上万份的饭餐发放“链条化”

曹刚

清晨5:30,中午11点,傍晚17点,分别是方舱志愿者开始发放三餐的时间。患者入驻临港方舱医院后,盒饭发放这个难题交给了志愿者曹刚所属的组别。摆在曹刚和同组组员面前的是运力和患者动态变化快这两大挑战。入驻临港方舱医院后,因为经常顶着烈日和海风奔波,曹刚和同组的志愿者们脸庞晒得黝黑。

“最初我们这个组的志愿者4天大概只睡了2到3个小时,现在的话平均每天能休息3小时左右。”因为最初人手有限,为了加快发放速度,曹刚和组员们穿上厚重的防护服,亲自参与盒饭发放,与盒饭配送人员共同发放15000份的盒饭配送。

三餐和运输的优化方案,不会诞生于办公室,而是在成千上万次发放盒饭中总结出来的。面对摆在面前的挑战,运营志愿者的热忱和他们自身的工作经验,产生了叠加效应。合理切分,寻找基数,提高运力,这是运营志愿者总结出的经验。“通过配送量合理切分,分为数个小组,随后由各个小组执行。我们和负责床位的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沟通,拿到基础数据后,再对相关盒饭配送人员进行配送要求。此外,我们通过增加运输盒饭的车辆,增加运力。经过3到4天的磨合,基本能做到在1.5小时内完成15000左右份盒饭的配送。

为了实现方舱医院的“拎包入住”,临港方舱提供“入住大礼包”,其中包括床位配置4件套、牙刷和杯子等。由于方舱每日患者动态变化,有入住者也有离开者,这些物件需要及时更新。“我们计划增加运输车的数量来增加运力,并且不断探索更优化的方案。”曹刚介绍道。

 // 超长待机 // 

“我们全力以赴,攻克挑战”

王天宇

在临港方舱医院志愿者团队中集聚着不少青年人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90后党员王天宇正是其中一员。“当时我看到临港集团招募志愿者,作为青年党员,这个时候肯定要积极报名。”王天宇主要参与垃圾清运的志愿工作。因为方舱患者入住数量非常大,垃圾清运的压力可想而知。

无论是夜阑更深的凌晨1点,还是晨光熹微的清晨5点,王天宇一直保持着随时待命,超长待机的工作状态。“清运车一旦处理完垃圾,回到垃圾清理仓,这时就需要我们马上协调下一轮清运。垃圾清运尤为重要,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二次污染。”王天宇负责的垃圾清运站点好比是一个中转站,当保洁把垃圾放入集中堆放点后,需要垃圾运输人员及时将垃圾运输到外部垃圾处理点。

如何盘活现有的清运资源,精准化地运用每次垃圾清运的人力和物力?王天宇和同组志愿者在调度清运车之余,不断梳理垃圾清运的工作流程,优化清运路线和方案。为了让负责清运的小组长了解清运路线,王天宇穿上防护服亲自带着几位组长全程走了一遍,边走边解释清运的要求。面对高强度的工作,王天宇每天都像是在极限挑战。“我会和其他志愿者沟通,以便寻找新的思路。每当遇到难处时,我们的直属领导每天也会给我们打电话鼓励我们。”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