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沪”丨百名“运蔬侠”里,还有一位青年指挥家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搬运生活物资,运送抗原试剂盒,将行军床送进建设中的方舱,铺床……在长宁一线战疫中有百名“运蔬侠”的身影。长宁团区委第一时间组建了103人的长宁运“蔬”联盟青年突击队,下沉全区10个街镇参与物资发放工作。在黄浦区工作的青年指挥家葛维岳也在封控前加入队伍,“跨区”服务。
青年指挥家成为“运蔬侠”
“我们街道有近三万户居民。”工作、生活在黄浦区的葛维岳说起服务的长宁区周家桥街道,一口一个“我们街道”。作为黄浦区青少年艺术中心的青年指挥家,3月他已经成为志愿者。他觉得自己力气不大,但有车可以提供运输。在浦西封控前,他通过“青春上海”公众号渠道报名长宁团区委青年“运蔬侠”项目,连车带人,他被分配在周家桥街道,还成了青年突击队的领队之一。
这支6人小分队曾徒手搬运近30000份物资,葛维岳在防护服里只穿一件短袖,没想到汗一直流到了膝盖。在一次次搬运时,他们也总结了经验,“比如搬运较重的箱子,10个一排堆三四层,箱子较轻的话可以10×10堆放,而蔬菜包的话就50份为一堆。”
没有物资需要搬运时,葛维岳有时跟着保供小组的工作人员支援社区核酸检测,有时响应团区委号召,开车穿过大半个长宁去协助相关部门援建方舱,他们将五六张行军床叠放到拖车上,一车车送进去,葛维岳给每张床铺床单、放枕头、睡袋,一次次弯腰、起身,完成了100多张床的铺设。直到电话响起,又传来“物资分发”的任务,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回街道,深夜11点等来物资,卸货结束已是凌晨2点。
由于在长宁没有固定住所,葛维岳原本在车里备了床垫、小被子,后来被街道安排进文化中心以及为老服务分中心,睡过会议桌桌子,如今一张小沙发是他的床。虽然很久没回家,但他会坚持到疫情结束的那天。
整整11次程家桥街道的物资保供任务都有长宁运“蔬”联盟青年突击队队员陈龙的身影。青年要扛起责任,拿出担当,这名90后在3月17日第一时间通过团市委公众号“青春上海”的报名渠道向居住所在地长宁区提出志愿者服务申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面对这场疫情,我们要勇于冲锋、敢于迎战。”
95后共青团员倪佳豪也冲在一线,驻点江苏路街道,不但一次次搬卸、运送抗疫物资,还在属地利西居委参与核酸检测的志愿工作。有时忙完一天,手酸得都抬不起来,但看到居民收到生活物资时的喜悦,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我们多出一份力,居民就能早一刻拿到物资,有了居民的配合,疫情就能早一天结束。”
设计工作流程、保障防疫物资
为了让青年团员参与疫情防控工作,自3月15日起,长宁团区委面向社会招募了376名青年志愿者,活跃在社区一线的信息登记、物资运送、秩序引导等疫情防控岗位中。
在浦西封控前夕,团区委从志愿者中精挑细选了103名时间充裕、自备车辆、志愿服务经验丰富且打好疫苗的长宁“运蔬侠”,组建长宁运“蔬”联盟青年突击队,融入10个街镇的物资发放工作中,他们中90后、00后占了四成。据不完全统计,3月31至4月19日,“运蔬侠”们共计参与完成20余万份物资的分发。
103人中以90后、00后居多,他们中有外资白领,有学校老师,也有来自消防救援、上海工人疗养院等企事业单位,还有不少自由职业者。
长宁团区委副书记孔令琦表示,团区委设计了“岗前培训、打包蔬菜、装货上车、送货到门、收工反馈”的“穿、包、装、送、收”工作流程,上岗前每位志愿者都接受了培训。
同时,103人的“长宁区蔬菜保供青年志愿者联络群”和20人的“长宁运‘蔬’侠领队群”成立了,“各位领队,组员们缺物资吗?上岗时注意安全。”孔令琦常在群里问需求,哪些志愿者需要防疫物资,想方设法送过去。
在本轮志愿服务结束后,团区委还打算开一场谈心会,让突击队队员畅聊这段难忘的经历和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长宁区青年志愿者服务证书”和感谢信也将送到他们手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