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舱记“疫”|上海特级教师记录从“红码”到“绿码”经历
2022-04-2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4月19日深夜,上海市特级教师方培君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一篇新冠病毒感染亲历记,在从“红码”变为“绿码”的这一天,她记录下了全家人从不幸中招到忐忑担忧再到入舱、出舱的整个过程。文章中,方培君告诉大家:即便你也“阳”了,不可怕,积极对待就是了,到方舱也不那么可怕!她还透露,她和女儿都希望在结束隔离后能够成为小区志愿者。

方培君的这篇亲历记温暖感动了很多人,短短一天时间,文章就获得了10w+的阅读。不少网友留言表示,方老师温暖的文字、客观的叙述,抚慰了我们烦躁不安的心。“字里行间的感恩、理性和无所畏惧消除了周边人对病毒的恐慌、对方舱的未知,读来感动,相信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网友sherry留言说。

以下是方培君的自述。

【不幸中招】

我们不属于不知道自我防护的人。之前因所在的区被人们称为“好学生”,故在本轮浦西4月1日开始的封控筛查前,我们只因做核酸筛查“关”过48小时。在4月1日前,每天也只是选择傍晚,到人少的地方走走路,外出购物全程佩戴口罩。

我们溯源,最有可能被传染的地方是3月29日我和先生到我家附近的菜场有过10分钟左右的购物,当时还特别选择下午,人相对少的时候去,想买些不易坏的蔬菜,也不想封控后再购物增加志愿者的负担。30日晚,这个菜场被封。

4月1日下午,我先生开始发烧,最高39.2℃,一天后退烧;4月2日下午,我和女儿相继发烧,我最高温度38.8℃,女儿38℃左右,5日下午我俩退烧。

【忐忑担忧】

自有症状后,每天的日子在忐忑中度过。就身体状况而言,真的就如生了一场感冒,且与平时的感冒、发烧相比,自认为没有更厉害。特别体现在,我们三人都没有影响食欲,胃口似乎比平时更好,即使有两天感觉嘴里有点发苦,但也丝毫没有影响我们对每天吃好三顿饭的期待。

那我们在忐忑什么?担忧什么?我们就怕到方舱医院。到方舱,不仅仅是因为生活条件不如家里。我们特别担心,本来已基本痊愈的人,到了一个这么“阳”的场景,我们会否重复感染?24小时包括睡觉都要戴上口罩我们行不行?因先生心脏撑过支架,且有严重鼻炎,平时没事情都能感觉到他的气喘,对他来说,一天24小时戴口罩说不定是比患新冠病毒更可怕的事情。而我是因为有基础疾病,怕因此再引发其它的毛病。

4月14日晚上,在封控14天后,我们离开小区前往的地点竟然是方舱医院。

【方舱60小时】

我们实在是幸运,来到了临港方舱医院。我们实在感恩,家里三人在一起。

临港方舱医院是上海市最初建设的几个市级大型集中隔离场所之一,方舱改建完成仅用了五天时间,4月5日开始正式启用,有约1.36万张床位。经过前期的磨合,等我们到达时,看到的是“井然有序”。

我们在那里曾多次感叹:很不容易!

对人的关怀体现在许多细小的方面:看到的是所有大白们的笑脸;刚入住,就进行了问诊,白天有医生“查房”;第二天一早我还在睡梦中被叫醒做核酸检测,一看时间是早上5:55(也说明我的睡眠不错,在那里照样能安心入睡),第三天早上稍微晚一点又进行了第二次核酸;送给每位“方友”的用品基本涵盖了生活的所需:新的四件套、消毒巾、抽纸、卷筒纸、脸盆、毛巾……应有尽有,我最喜欢的是给每位配了热水壶,打水不需要等候很长时间;1400多人的区域安装了144个水龙头,且在一排中有几个直接连着热水器(解决了居住时间长的“方友”洗发的需求),淋浴房,有几个。晚上睡觉时间到,大多数的灯是自动关的。

方培君记录的临港方舱方便的饮水机。

在一个区域中,有352个床位,分成九组,每组4个床位;其中特别设置了两个组为家庭舱,使得我们三人可以互相照应。

第三天傍晚,医生告诉我们,我们三人顺利通过了两次核测,且ct值都超过了40。这时我们长舒了一口气,无法用语言表达我们的快乐、开心。当天,女儿代表我们全家对华山医护团队写了感谢信。当天晚上,为庆祝即将离开方舱,我和女儿还分食了一包泡面。那晚,听着每晚广播里说的“今日一别,情谊不绝”,别样的情绪在心中涌现。

到达方舱医院的第四天上午(实际在那里的时间是60小时),我们乘上了接我们的车,回到了可爱的家。

方培君一家的感谢信。

【无所畏惧】

当身处困境时,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这些天,我们常常被感动着,看看我身边的一组人物群像:

敢于担当的物业经理。我们的小区疫情很严重。就在昨天,看到居委会发出的通告中,1500人居住的小区,确诊、疑似、抗原阳性的加在一起还有近百位,物业陈经理带领团队默默奉献,晚上12点,经常看到他在群里回复居民们的需求。当我们全家全部“阳性”后,更是得到了他的关心。

“打不死的小强”的保洁小汤。我们小区的保洁小汤至今我不知她的全名,封控后,他们夫妇不仅负责整个小区的垃圾清理,还要负责楼道消杀以及直接到我们这些“阳性”人的家门口取垃圾、快递传送等,她每天穿着大白工作很长时间,我总是让她注意安全,她说,“没事,我是打不倒的小强!”

富有智慧的楼组长。我们的楼早在上次人口普查时就建群,组长不仅有爱心,且富有智慧。她是最早知道我家三位发烧情况的,安慰我们的总是:不要担心,多喝水、多休息,很快就会过去的,你们已经做得很好了;在楼里前面几次做抗原的时候,她一再说,凡是“一条杠”的自己处理,也不需要在群里展示了,有“两条杠”的务必到她那里个别报备,她的这句“要求”,极大的保护了我们的隐私。

有爱的邻居。疫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真正感受到了“远亲不如近邻”。

关怀备至的学校领导。当疾控打电话给我们确诊阳性的那刻,根据学校要求,我需要报告。学校党委书记知道后,对我的关心是无微不至,全方位的,从她身上,真正体现了一位基层党组织书记的素养、担当,给人以温暖。校长知道后,当即给我电话,让我安心休息,家里缺什么一定及时告知。

所有上述,都给我们一家极大的力量。困难时期的相助、相爱,永驻心间。

方培君记录的临港方舱的华山社区。

【几点感悟】

家庭要有防范意识,以备不时之需。封控期间,我多次被女儿表扬,需要的物品几乎都有,或许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更有忧患意识,会囤货。

努力成为给他人带来温暖的人。比病毒更可怕的是人们的无知和冷漠。今天轮到我们生病,说不定下次就是你了。每个小区的志愿者、团购群的团长都是异常令人尊敬的,学会感谢他人的付出,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细小的善举,都会助他人增添战胜困难的勇气。

我们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还有待于完善。我们小区在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后,最近成立了“抗疫和保供工作小组”,业委会、居委会联合志愿者、小区物业共同承担这一阶段的小区工作,各项规程比起之前似乎有了好转,那疫情后呢?这个问题是需要未来值得关注的。

相信政府,同时希望遵循客观规律。这次上海疫情引起了多方关注,一些市民对整个疫情前前后后颁发的政策不是很看得懂。但我认为,对于一个重大事项,我们是无经验可遵循,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要怀疑我们的政府希望办好事的决心和付出的努力,但面对新冠病毒感染的实际,我们更应该摸索、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态度来对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