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他们,逆行守“沪”
2022-04-21 上海

“我报名!”“我也报名!”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青年,纷纷报名参加上海方舱医院的建造。无论是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还是御桥方舱医院,中建八局装饰青年突击队队员们始终日夜奋战,攻下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难关,为疫情防控增添属于自己的青春力量。

地点:御桥方舱医院

@韩月季:青春无悔

4月1日凌晨一点,返回酒店的车上,我问张兵、秦浩天和杨学成:“如果我们中有人中招了,其他人肯定也逃不掉,你们会后悔吗?”

秦浩天说:“韩姐,我不后悔,不出来参建这个项目才会后悔。”

杨学成说:“病毒不可怕,我们这么努力,一定能战胜病毒。”

张兵:“对,就是这样!”

我想,这就是我们团队的力量。

@郑晓峰:

作为执行经理兼技术负责人,既要负责项目生产,也要兼顾项目方案。在庞大的生产压力之下,熬夜苦战和三十六小时工作制成为常态。从大雨倾盆中的场平到通宵达旦的集装箱吊装再到最后的室内装修,喊哑了嗓子、走瘸了双腿,并在风餐露宿中完成了项目建设。

@温宝杰:

3月27日13点接到公司指令后,我用时6个小时从西安抵达上海。每日在现场工作平均时长22小时,平均步数40000步以上。嗓子喊哑了,就用话筒喊话,脚底磨出血泡,贴完药膏继续走。经过8个昼夜的鏖战,我和项目团队一起顺利完成680间隔离病房及100余间功能性用房建设。“提前早一点完工交付,就能提前救治一份希望”。

@占磊磊:

3月24日晚,接到通知的我连夜寻找挖机,推土机,混凝土资源;次日凌晨,12台挖机,3台推土机率先集结。3月25日白天到夜间,一直在下暴雨,在现场不具备临时办公和充电的情况下,我依旧抓住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联系集装箱资源和一体式卫浴的资源。连续5天都在车里四点多休息,六点半起床,我和团队通力协作,共同推动项目进程。

@蔡胜峰:

没有多余地时间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只知道在几天后,容纳1000多人的方舱医院必须在这块荒地上拔起。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核酸每日1次确保疫情零发生,餐食一天5次确保足量准点供应,小小的后勤6人组,保证白天6人在岗,深夜3人在岗,用36小时轮岗机制完成了项目的后勤和防疫工作。

@尚澜:

面对上海疫情突发,有幸参与援建方舱建设任务,十余个日夜坚守,24小时轮转,保障方舱医院后勤稳固,助力每人每日一次抗原、核酸检测,确保援建人员健康,致敬每一位逆风而行的建设者,希望寒冬过后,最美的笑容洋溢申城。笃行致远,不负韶华,上海加油!

地点: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

@熊明高:

当我接到援建御桥及国家会展方舱医院任务时,我没有丝毫犹豫地答应了。为了打赢这场战役,我们八局人迎着朝阳,身披晚霞,不畏风雨,昼夜不停,16个日夜奋战,终于将3400张床位如期交付使用。当完成交付的那一霎那,虽然深感疲惫,但内心深处的收获却是充实有力量的,疫情终将过去,我们一起静待花开时节!

@王铎峰:

无缝辗转于长兴岛-御桥-国家会展中心三个方舱医院的建设,赶工期间平均每3分钟接打一通电话,微信步数高达4万,我的脚指早已磨出了血泡。工地上噪音大,说话只能靠喊,一天下来我的声音接近沙哑。但看着工地现场一小时一个样,我觉得再怎么样都值得。

@文洋:

从浦东御桥到国家会展中心,我们的团队一刻都没有停歇,在我们看来:作为一个工程人,在疫情期间,力所能及的最有意义的事大概就是多参与建设几个方舱医院吧!上海——这座一直在奔跑的城市按下了慢行键,但是我们不能停下。

@李超然:

3月24日临危授命,我们火速驰援御桥、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建设。初到时,偌大的场地里只看得到反光背心和安全帽在穿梭。面对疫情期间材料短缺,道路封锁,大型机械、混凝土运输车进场难、调运慢等情况,我和同事一起与时间赛跑、不讲条件、全力完成任务。

@梁婧:

援建期间的一天晚上,突然接到5岁女儿的视频,她一本正经地和我说:“妈妈,你知道我在电视上看到什么了吗?上海方舱医院!”从御桥到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给大家发抗原、做核酸、发物资,十几日几乎无眠无休,女儿眼中的光亮,让我更加坚定了我为此贡献一己之力的信念!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