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卫健委:全市疫情已连续几天呈下降趋势,6区近三日总体疫情持续下降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刘秦春
4月22日上午10:00,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第161场)在线上举行,上海市副市长张为,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吴金城,市国资委主任白廷辉,市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吴乾渝介绍了本市疫情防控最新情况。
■ 全市疫情已连续几天呈下降趋势,浦东、闵行、松江、青浦、普陀和长宁6区近三日总体疫情持续下降
据市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吴乾渝介绍,4月21日我市新增1931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和15698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1931例本土确诊病例中,1685例在闭环隔离管控中发现,103例在相关风险人群核酸筛查中发现,143例为无症状感染者转归确诊病例。
15698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中,15551例在闭环隔离管控中发现,147例在相关风险人群核酸筛查中发现。
全市疫情已连续几天呈下降趋势。浦东、闵行、松江、青浦、普陀和长宁等6区,近三日总体疫情持续下降。徐汇、虹口、宝山和嘉定等4区总体疫情继续处于平台波动状态。静安区、黄浦区和杨浦区等3区疫情仍有所上升。奉贤、金山和崇明等3区疫情持续保持低位。
截至4月21日24时,在定点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重型患者160例、危重型患者24例。
4月21日,新增本土死亡病例11例。平均年龄84.2岁,最大年龄94岁。11位患者均合并有严重的多脏器基础疾病,且病情危重,包括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肝硬化终末期,脑梗,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症,尿毒症等。其中1例曾接种过新冠肺炎病毒疫苗,其余均未接种新冠疫苗。患者入院后,病情进展迅速,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的直接原因均为基础疾病所致。
截至4月22日9时,这次疫情全市已累计排查到在沪密切接触者413497人,均已落实管控,其中343467人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其余正在检测中。
昨天,全市本土确诊病例出院1732例,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26256例,他们将返回居住地接受健康监测。
4月15日,上海市启动清零攻坚以来,行动效果日益显现,每日新增感染者特别是社会面新增感染者逐步下降,封控区逐步缩小。
吴乾渝表示,当前疫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防控工作正处于较劲爬坡的关键时刻,为进一步巩固扩大清零攻坚工作成效,市防控办昨天制定下发了实施方案,采取“全域静态管理、全员检测筛查、全面流调排查、全民清洁消杀、全程查漏补缺”等综合防控措施,做到“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力争早日实现社会面清零。
接下来,将开展社区管控行动、检测筛查行动、流调排查行动、转运隔离行动、腾换扩容行动、中医药干预行动、清洁消毒行动等九大行动。其中的社区管控行动,将按照“三区”划分要求,实施从严管控,加大对流动人口、居家隔离等人员的管理,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聚集,动态梯次调整“三区”划定范围。还将开展检测筛查行动,采取分区分级检测推进模式,实施“抗原+核酸”组合筛查,全面提高“采、送、检、报”全流程效率。
■ 市卫健委:“集中资源、集中专家、集中患者、集中救治”全力做好医疗救治
吴乾渝回应道,近期重型、危重型人数有所上升,有基础性疾病的阳性感染者,尤其是老年人,出现重症的风险高。
为此,市卫健委按照“集中资源、集中专家、集中患者、集中救治”要求,全力做好重型、危重型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尽最大努力降低病亡率。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重型、危重型患者医疗救治资源配备。统筹全市优质医疗资源,加强定点医院建设,组建多支重症医疗团队,充实定点医院的救治力量,在治疗新冠的同时,对原有的基础性疾病开展多学科治疗。
第二,发挥专家作用,加强巡查会诊制度。每日开展专家组联合查房、会诊制度,根据重型患者、危重型患者病情,开展疑难病例的会诊与指导。同时,全国新冠肺炎救治专家也定期开展各定点医院的巡查会诊机制,共同加强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
第三,加强分类收治,发挥专科优势。对于基础疾病较重的患者,按照患者主要诊断和主要治疗需求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将患者分类集中或转诊至相应的专科特色定点医院治疗,降低病亡率。对于合并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常见基础性病种的患者,以及儿科、产科、精神疾病等特殊人群,划定专门病区相对集中进行收治,提高救治效果。
第四,加强监测预警,尽早干预,合并基础性疾病的轻型患者,存在进展为重型的风险。各定点医院加强了患者入院评估,关口前移,积极识别并早期干预高风险患者,防止轻型转重型,减少重型患者发生比例。对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重症患者,进一步强化多学科诊疗,强化专科协同,一人一方案,努力降低重症患者病亡率。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刘秦春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