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抗疫献一计|推出抗疫小报,让居民心里踏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闵行区新虹街道的茂盛花苑属于较早的封控小区,疫情发生后,小区内物资配送、核酸检测等各项工作的人手吃紧,居委工作人员看到年轻人都会问一句:“愿不愿意来做志愿者”。如今,小区里相对固定的志愿者有50人左右,差不多一半都是90后,“他们特别聪明,也特别能吃苦。”是沙茂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俞倩对这批青年志愿者的评价。茂盛花苑的95后居民、共青团员黄子昊正是其中之一。
供职于东方航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黄子昊,2019年从英国硕士毕业后,就来到上海,成为了一名朝九晚五的白领。“我的专业是媒体与公共关系,平日里,我会利用业余时间写一些感兴趣的‘硬核知识’,经营自己的公众号。疫情之下,在志愿服务中,我也想进一步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社区防疫工作出力。”
随着封控时间的加长,在不少居民中出现了焦躁情绪,小区微信群不断有问题抛出:“到底有多少确诊病例?”“昨天确诊的病例转运了没有?”“楼道消杀过了吗?”“今天抗原有异常吗?”……居委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开始尝试着每天在楼组长群里通报小区情况,发一些小区的动态,出《告居民书》,再由楼组长传递给楼内的居民。但是这个传递,很容易“折损信息”,往往很多信息链那一头的的居民,难以及时、准确、全面地得到这些信息。专业出身的黄子昊,马上就看到了问题所在,于是向刘俞倩毛遂自荐,希望为小区出“小报”。
这个想法与刘俞倩的不谋而合,便马上安排居委工作人员与黄子昊对接。黄子昊有7年公众号运营经验,立刻制定了详细的方案,从内容到工作方法,从流程到责任划分,与居委工作人员仔细探讨了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人,细化了时间节点;同时,持续跟进小区疫情数据、志愿者故事,以及居民关心的问题,希望让这份日报能够更加贴近居民的期待。
经过了3天的酝酿,6个小时的编辑,《茂盛花苑小区抗疫简报》,在“沙茂志愿者”公众号上正式推出,一上线就让人眼前一亮。“专业的就是不一样,页面精致、内容丰富、一目了然。”刘俞倩说道。茂盛花苑的居民约为2800人左右,这期“创刊号”,收获了1700多的点击量。帮助居民们了解了小区的现状,让心里更踏实。
“作为一个90后、95后,我们是伴着互联网发展起来的一代,我们对互联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会去阅读很多的公众号,在内容构思、编辑排版方面会有一些收获,让最后呈现的内容具有更高的可读性。有些人看到编辑器、PowerPoint等工具可能会头大,但我对此很有兴趣,这也使我能以极高的效率,在本职工作之余,尽快地完成一份简报。在简报发布后,我还会快速浏览各个居民群的讨论,和微信后台收到的反馈,整理出值得关注的情况,并在后续简报中进行反馈。”黄子昊说道。
“创刊号”的成功给了居委和黄子昊极大的鼓舞,刘俞倩提出,是不是可以同时为沙茂居委辖区的沙申小区一同制作日报。黄子昊听了后马上行动,及时调整了工作方法来适应现有工作模式:“我为两个小区的简报设计了风格统一,细节略有不同的模板。虽然一开始耗时很长,但大大节省了后续每日更新的时间。另外,由于两个小区数据更新的时间和频率也不同,我为自己划定了不同的工作时间,避免两个号更新‘撞车’的情况。也要感谢居委和志愿者的大力支持,每日我会发送一份需更新材料清单,由他们集中提交每日数据、素材,避免低效率的沟通。”
当被问到之后的计划,黄子昊表示,希望可以持续招募小伙伴,并且让小报能够成为一个契机,也是一个平台,及时发布一些信息,介绍一些线上的官方渠道,帮助居委会分担一些工作量,让居委能够更专注服务,腾出手帮助有需要的人。“作为一个新‘沪漂’,我在茂盛花苑的居住时间不长,平时工作忙,对小区情况也不太熟悉。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对社区工作、小区情况和左邻右舍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更多融入到了社区之中。很欣慰能够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小区的抗疫做出贡献,为大家服务,疫情后,也希望能继续参加社区志愿者的工作,共创美好茂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