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舱记“疫”|换个地方继续做志愿者
2022-04-2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3月28日,吴先生来到上海世博展览馆H1馆方舱医院,成为了那里的首批收治患者。他发现,3500多个床位在短短一两天内迅速被“填满”,而医护人员却不足十分之一。他们精力有限,无法一一回应所有人的需求,那么,谁来帮助医护人员倾听患者们的声音呢?于是,他成为了一名志愿者。

◆ 讲述人:吴先生,普陀团区委干部

以患者的身份进入方舱,说实话,起初大家的心情都不会太好。但我的身体状况良好,我想,与其“庸人自扰”,不如帮大家做点事。

进入方舱之后,我通过“先锋上海”进行报到,并响应了舱内的志愿者招募工作。作为党员,同时也是一名团干部,其实,来方舱之前,我就参与了普陀团区委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期间,支援过普陀区重点行业、企业园区、部分街镇的核酸筛查工作。同时,我也在自家的社区内担任志愿者。

可以说,这轮疫情以来,我一直在做志愿者。即便身处的场域不太一样,但对我来说,不过是换个地方继续做志愿者。尤其是在方舱的环境里,大家都是患者,难免有人会产生焦虑的情绪。我觉得,在这个时候,去做一些助人助己的事情会让自己的心态变得好一点。

我们方舱一共有24个片区,我所服务的片区约有130人。虽然,每天的工作时间大约4个小时左右,但一天下来却几乎没有停过。除了分发三餐和物资外,我们也会协助医护人员核对名单、维持现场秩序,或是传达指示要求、协调患者需求。

这些事情听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比如分发三餐,要留心区分普通餐和定制餐,做到一一对应。因为有些人需要清真餐,有些人因为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要食用专门定制的食物,这都要注意区分,不能出错。

虽然没什么症状,但在方舱里住了20多天的我,不知不觉成了“元老”志愿者。看着一批批患者康复出院,他们在离开的时候,都会对志愿者表达感谢,大家都很认可我们志愿者的工作,这让我还挺感动的。

在我们的志愿者队伍中,有不少青年党员和青年团员,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直以来都合作愉快,我们还相约着,在疫情过后再见面。和医护人员相比,我们所做的事情其实微不足道,只是做了一些辅助工作。但从被服务者到服务者,这段经历对我们来说,十分特殊,也弥足珍贵。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