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沪”|29位年轻人在集中隔离治疗点当好小管家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发白起皱的双手、滴着水珠的口罩、深深的黑眼圈.....这些是松江集中隔离治疗点“青春松江”青年突击队志愿者的真实写照。疫情之下,这群松江青年逆行而上,化身“消杀员”、“心理辅导师”,承担起更衣区消杀、穿戴辅导检查的任务,聆听患者的需求,并总结出一套防护重点分享给身边的志愿者。
4月10日起,松江团区委迅速集结29名青年志愿者,形成一支以90后为主的青年突击队,进驻集中隔离治疗点开展志愿服务。目前,青年突击队已累计排班52次,服务超过1500小时。这支青年突击队成员勇挑重担,用实际行动展现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为抗疫献出一份青春力量。
== 坚守 ==
从更衣区门把到地板消杀每个角落
来自上海农商银行松江支行的90后共青团员顾进轩既是保洁组的成员,也参与过保安组工作。“保洁组主要是用消毒液消杀更衣区,从门把到地板每个小地方都不能忽视。随后,我们会用紫外灯把更衣室进行再次消毒。保安组则是避免突发情况的发生。”
虽然戴着手套,但是双手因为消毒液的浸泡变得肿胀发白。因为顾进轩和组员们接受过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他们还会检查保洁人员是否穿戴好防护服,他们穿戴防护服的顺序,以及口罩是否无缝贴紧鼻梁。
刚入驻集中隔离治疗点时,因为人手有限,顾进轩和同组的不少组员还主动参与到集中隔离治疗点的餐食发放。遇到早餐发放,青年突击队成员早上4:30就要开始准备发放早餐。为了预防集中隔离治疗点的突发情况,“青春松江”青年突击队队员们也是坚守凌晨值班,从晚上12点到早上6点。
不舍昼夜的值班,防护服里湿透的衣服,正是这些耐力型志愿者们的辛劳付出,守护着集中隔离治疗点的每日运行和不断改善。当谈及最初为何报名志愿者,“看到上海农商银行松江支行团支部和松江团区委的招募,我当时没有想很多,就想尽自己的一份力。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志愿工作,尽我们所能帮助到大家,让集中隔离治疗点各方面不断改善。”志愿者顾进轩说道。
== 忙碌 ==
化身“小管家”“心理辅导师”
“青春松江”青年突击队督导组的志愿者成员既像是集中隔离治疗点的“风险探照灯”,又像是“社区小管家”。遇到突发情况时,他们第一时间将现场情况反馈给指挥中心。青年突击队督导组志愿者徐军在巡逻时,突然看到一位大伯晕倒在地。于是,一个箭步冲到患者身边,第一时间联系辖区护士和安保人员。随后,徐军协助护士和安保人员将患者转移至手术台进行救治。所幸抢救及时,这位患有高血压的大伯已经转危为安。
在集中隔离治疗点,来自各行各业、不同经历的人们汇聚在一起,患者的需求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有所不同,难免有小摩擦和不同情绪。这时,志愿者们化身“心理辅导师”,聆听患者的各类需求。当了解到部分患者吃不了味道偏辣的盒饭时,督导组志愿者邓小龙第一时间将这一情况反馈给后方保障工作人员,调整后期三餐口味;患者在集中隔离治疗点难免有心情烦闷的情绪,这时志愿者们耐心聆听,缓解患者的情绪;当听到患者反映洗手间有积水,志愿者张洪周主动化身保洁员,及时清理积水。
因为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再加上口罩严密,每当脱掉口罩时,青年突击队成员们的口罩常常滴着水珠。为了更好发挥组织架构优势,“青春松江”青年突击队成立了临时党小组和团支部。在身边的优秀青年冲锋在先的精神感召下,已有6名队员向临时党小组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 优化 ==
拍摄视频制定岗位安全培训方案
在做好本职志愿工作之余,“青春松江”青年突击队志愿者根据团队小伙伴的进舱工作经验积极筹备培训方案,推动集中隔离治疗点工作经验可复制化。近期,青年突击队迅速成立安全培训组。在集中隔离治疗点指挥部、松江团区委等部门指导下,经过48小时的奋战,制定出《关于方舱工作人员岗位及安全培训的工作方案》,形成《关于方舱工作人员安全及岗位培训管理实施方案细则》,进一步明确生活区域、舱内工作等区域的岗位及安全要求,加强人员安全规范上岗,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培训组的90后志愿者蒋宇成来自上海柒加青年剧社,他和组员在整理培训资料之余,还发挥自己的工作和专业所长,和组员共同拍摄正确穿防护服的教学视频。他介绍道:“培训方案通过后,我们安全培训组小分队分成两组,一组青年志愿者会根据安全处置方法开展常态化跟车安全提醒。另一组青年志愿者会对工勤人员进行防护服穿脱培训,如何正确洗手的标准流程指导等专题培训。”这些成果已在其他集中隔离治疗点进行复制推广。
此外,为了不断提高培训效果,安全培训组小分队实行每日工作例会机制,与指挥部院感工作人员、培训组成员交流每日最新情况,进一步加强对工勤人员的针对性培训和指导。对操作不规范的工勤人员进行“一对一”针对性培训。经过数日运行,青年突击队安全培训组小分队已经完成跟车安全提示培训百余人次,涉及两个校区手卫生和个人防护穿脱专题培训百余人次,整体培训效果也得到了参与人员的好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