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中的青春画像|“看着数字逐渐清零,是我最大的成就感!”核酸检测青年队伍全力“疫”赴
2022-04-2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郭容/图(除署名外)

一根小小的棉签棒伸入鼻腔或咽腔,转几下取出,放入样本容器——核酸检测的采样流程其实只需10-20秒,但从取样到出具报告,却要花上一番功夫。

目前,上海分批启动复工复产,常态化核酸检测安排成为受关注话题。支撑当下巨量核酸检测需求的,是上海60余家检测机构、70余个检测点和近万名工作人员。

做好核酸检测工作,需要怎样的队伍?在兰卫医学PCR实验室里,青年突击队挑起了“追阳”和阳性复核的艰巨任务,诠释了疫情下的无畏坚守。1996年出生的孙雨晨正是其中的一员,她说:“看着数字逐渐清零,是我最大的成就感。”

  == 逆行中的“95后” ==  

如果将孙雨晨这两年的足迹画成一张地图,你会发现,它与疫情的波动高度重合。

在来上海支援之前,她先后支援过东莞、南京、徐州、丹阳、西安、安阳。3月5日下午,孙雨晨接到调令抵达上海,在PCR实验室上了第一个夜班,并一直坚守到现在。

“刚开始,我以为只是出一次短差。”孙雨晨告诉记者,没想到奥密克戎来势汹汹,上海疫情一直处于高位波动的状态,她在这里度过堪称“高能”的两个月。此次,孙雨晨的工作岗位在pcr实验室里的三区,主要负责样本数据的检测和追踪。

“看图”是她的第一步。“系统会生成成版的报告,而每一版的图片,大约有91个检测结果,这些都需要检测人员逐一核对。”孙雨晨说,如果报告有阳性或者需要复查,她就会通知二区,再由二区进行复查。每个环节环环相扣,才能以最快速度将阳性报告发送相关部门,为精准防疫抢得先机。

受访者/图

“刚来的时候阳性还没有那么多,后来每一页的扩张记录表,都有许多标本需要复查。一晚上大概做了六七百次复查。”样本量大是一方面,关键阳性标本不断出现,是他们以前未曾遇到过的情况。“第一次面对这么大量的复查,当时还觉得蛮紧张的。”孙雨晨说。

面对激增的核酸标本,随之而来是不小的工作压力。她自发加班加点,每日不仅仅处理3—4万样本量,在扩增之余,更需要合理分配并跟踪加急标本,确保及时准确发出报告。

作为组长,每一份报告都要经过她的审核,各个资源各个岗位之间的工作安排也需要她来协调。每天她都是实验室里的最后一位“留守者”。“基本上都会工作12个小时。”

在实验室里,孙雨晨有一张“特殊的办公桌”:那是一层简单的货架。下方摆放着数台扩增仪。

原来,为了及时审核报告,她通常直接在扩增仪上方的货架上办公。有一次,她审核完全部的报告,正准备起身,才发现自己直不起腰。一看时间才发现,自己竟然一动不动坐了9个小时。“说实话,腰有些疼。”她说。

无论是体力、耐力、心理还是生物安全防护风险上,检测人员都毫无怨言,承受着巨大压力。3月初迄今,核酸检测青年突击队主动请缨,承接2万到3万管样本的情况已发生了十余次。目前兰卫的产能稳定在每天30万管左右,最高实际检测量达到了35万管。

兰卫党支部书记钱倩告诉记者,从试剂准备到开盖加样再到核酸提取扩增并发出检测报告,孙雨晨都是稳、准、快的业务能手。她这样的夜以继日,一次次带领着团队超越理论检测量,一次次挑战着身体的极限,只为能既快又准确地检测完每一份标本,给大家带去一份安心。

“我每到一个城市,都是从疫情严重的时候开始的。看着阳性数据慢慢清零,就觉得我们做的这一切很有意义。”孙雨晨说,一开始,她要核验的报告是很厚的。接着,每天都会越来越来越少。看着工作量逐渐减轻,她真切地感受到这座城市在慢慢恢复。

受访者/图

疫情肆虐的这两年,她几乎都在外省抗疫支援,“这份工作虽然压力很大,但是也在一步一步推动我的成长,组员的配合、领导的关心让我在工作中感受到了很多的温暖。疫情防控是每个检验人的责任,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青春铸成的一道道墙。”

“家人还跟我开玩笑说,‘以前不知道你的专业具体是做什么的,现在一说我女儿是做核酸检测,大伙儿就都明白了。’”孙雨晨笑着说。

作为一名95后,她对战“疫”有着自己的感触:“起初,每天高强度的工作让我们这群95后很难适应,但是想到我们的身后是上海市民的平安健康,还有数以万计的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和我们站在一起,我们的眼神就愈发坚定,再苦再累也要咬牙坚持到底。新时代的青年,有责任、有担当,才能有作为。”

  == 每天580万管背后的“侦察兵” ==  

近日,上海公布了首批534个常态化核酸采样点,方便市民核酸检测,为减轻市民和企业负担,从5月1日到6月30日,上海市常态化核酸检测点实行免费核酸检测。

在4月28日举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青浦区副区长张彦介绍,青浦区打造“15分钟核酸服务圈”,合理设置采样点位,尽可能方便市民,以“即到即采、即采即送、即送即检”为目标,优化“采、送、检、报”流程。

连日来高频的全员核酸筛查,对上海核酸检测能力提出巨大挑战。检测能力提升的背后,是无数核酸检测人员一直保持火眼金睛、认真负责的专业精神,为疫情防控扮演好“侦察兵”的角色。

目前,上海的核酸检测能力已从3月初的每天100万管,迅速提升到目前的每天580万管。若以5人混采计,理论上可满足每天2900万人次的核酸检测需求。

在此次疫情中,核酸检测青年突击队正在用自己的行动书写成长宣言。

日前,位于松江区叶榭镇立达学院师生进行核酸检测时,发现身穿大白负责采样的工作人员竟是自己熟悉的同事和同学。

原来是立达学院自发建立了一支驻校核酸检测采样队伍,集结了校医务室工作人员、护理学院师生共计40人,为全体在校学生和教职工进行核酸采样。截至4月22日,立达核酸检测队共检测23200人次,所采集的样本就近送往叶榭社区医院进行检测筛查。

“麻烦在志愿者群的同学拉我进群”“求拉群+1”……这样的“申请出战”在每个校园群里刷屏。常常有人发现,校园里为自己采样的“大白”,维护现场秩序的“小红帽”,竟是平时的同窗或学长、学妹。复旦大学那张“我在春天等你”大白刷屏背影照的背后,也是一群00后医学生志愿者走上疫情防控第一线、彰显责任和担当的最好印证。

复旦大学/图

各大检测机构每日稳定的产能输出,同样也离不开援沪医疗队的默契配合。目前,兰卫有近500人的检测队伍,其中三分之一人员是湖北、安徽等省市援沪医疗队的增援力量。总领队安徽省援沪核酸检测队史永林告诉记者,本次核酸检测队伍共有208人,均来自安徽的省属的三甲医院,其中90后是主力军,占80%。

每日与样本进行接触,这是一群“离病毒最近的人”。脱去沾满了汗水的防护服,熬红的双眼,麻木的手指,挂着压痕的脸庞已成为他们近期下班的标配状态。

为了抗疫大局,检测点人员不分昼夜,以每日两班或三班作业,实现24小时连续运作。史永林介绍,自从4月3日从合肥来到上海,整支核酸检测队分布在上海的5个区,9个检测点。每日检测约在10万管,最高峰达11万管。

记者从经信委了解到,目前上海的核酸检测能力处于短期内供需大体平衡,但剩余不多的“紧平衡”状态。上海眼下仍在不断挖潜,争取核酸检测能力的再提升,主要通过培训和招募本地和全国的PCR检测人员,进一步扩容气膜方舱规模及设备来实现。同时,上海还致力于加快出报告速度,以快制快,最大限度打赢抗疫攻坚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郭容/图(除署名外)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