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弄堂,一所学校,系列纪录片回望百年前的外国语学社
2022-04-2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一条弄堂,一所学校,百年回望。 在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即日起,纪录片《青春火种的摇篮——外国语学社》在“青春上海”视频号上分六集讲述外国语学社的故事。

这一纪录片由共青团上海市委、中国青年工作院校协会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上海市龙华烈士纪念馆、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和上海市青年运动史研究会支持,上海市团校(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出品。

  == 这里是青春火种的摇篮 ==  

上海是中国共青团的重要孕育地和初心始发地,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直接领导帮助并推动成立了中国最早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青年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创办第一所专门培养干部的学校——外国语学社。

《青春火种的摇篮——外国语学社》纪录片总长25分钟,分六集讲述外国语学社的故事。已经发布的第一幕《一条弄堂》聚焦的就是一条整洁的老式石库门弄堂,这条弄堂串联起新、老渔阳里早期建党、建团的革命脉络。

通过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丁晓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馆长洪颖哲和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监事、俞秀松继子俞敏的讲述,告诉青少年,当时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后,为了更好地在青年中开展社会改造和马克思主义宣传,同时也为了从中培养和挑选预备党员,陈独秀指派小组内最年轻的成员俞秀松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新渔阳里6号成立。“为了掩护共产党组织开展活动,培养革命骨干做准备,根据陈独秀的指示,由青年团组织出面,创办了外国语学社,俞秀松被委派担任外国语学社的秘书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书记,负责学社的教育工作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俞敏在片中如此介绍。

纪录片每一集都有主题,如第三幕“一所学校”提到,外国语学社将外语教学与革命理论传播紧密结合。怀揣革命理想与信仰追求的教员,在教学相长的园圃中,为党培育着一批革命的种子。第四幕“信仰的确立”则告诉青少年,当时许多学员在学业接近尾声时,在书信中写下了他们赴俄前的抉择。这标志着每个人信仰的确立,他们就此真正成为了坚定不移的马克思主义者。

  == 脚本修改8稿,纪录片3轮修改 ==  

去年11月,上海市团校就成立了纪录片拍摄项目工作组,上海市团校青年历史研究学科团队收集相关史料、查阅党史文献,形成《外国语学社述略》。

项目组成员、副教授葛凤介绍,他们与制作公司团队多次开会研讨,形成纪录片脚本。而后工作组召开专家论证会,邀请党史团史专家、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馆长、广播电视台有关专家等对纪录片脚本从政治立场、史实资料、叙述逻辑、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论证,“我们听取了专家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前后修改了8稿,最终才形成了正式的脚本。”

纪录片拍摄地点涉及新老渔阳里、龙华烈士纪念馆、原机器工会所在地等,上海市团校积极协调,得到各单位支持,后续制作公司制作时所需要的文字、图片和影像等资料也由团队负责提供,“等纪录片初稿完成后,我们又反复研讨提出修改意见并征询专家意见,经过3轮修改最终完成如今大家看到的纪录片。”

上海市团校表示,此次纪录片的摄制,是团校人向历史学习、向先贤致敬的诚意献礼,也将进一步凝聚广大团校人、团干部忠诚履行“为党育人”使命的蓬勃力量。希望纪录片的播出能帮助和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团干部学习党史团史、了解团校发展,感悟青年先锋精神力量,立志“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