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舱记“疫”|虽累但暖,因为这里有浓浓的方舱“邻里情”
2022-05-0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从4月10日左右进入杨浦的一家方舱,杨浦区中心医院的普外科医生李越在方舱已经待了近一个月。这些日子来,很累,累到病患想与他闲聊,他回个话前都要喘几口气;很暖,目击一名年轻人照顾孤苦无依的老人,同社区的阿姨带回邻居家的小孩照料;也很励志,几乎每层楼都有人跳操,每层楼都有自告奋勇的年轻人站出来,最小的志愿者是只有几岁的小女孩。

自述人:李越,杨浦区中心医院的普外科医生

  这里上演着方舱里的“邻里情”  

4月10日开始,在林谋斌副院长的带队下,杨中心团队成建制进驻杨浦区的一家方舱。

这是一个没有开业的写字楼。来到这里之前,病患们虽然可能住在一个小区、一个街道,但却互不相识。既来之则安之,在查房的时候能感到方舱里浓浓的人情味。

比如有一对特殊的“父子”。老人是70多岁的孤老,老伴生病去世了,刚做过脊柱和颈椎手术,行动不是很方便。老人的邻床住着一名20多岁的小伙子,主动承担起照顾孤老的责任。看他们关系亲密,起初我们还以为他们是亲父子。

方舱里不少是一家人来隔离,家庭成员中转阴的时间有快有慢。有十多岁的小女孩先转阴了,要先转运回家了。考虑到爸妈都回不去,就试着找了同社区的邻居阿姨,能否将小朋友送回家。没想到,一打听这位阿姨和爸妈刚好住同一栋楼。好心的阿姨主动提出,让小朋友在她家暂住几天,代为照顾。双方还互留了联系方式。这一幕让人感到了特殊时期的人间温情。

有个小宝宝才十几个月大,还没有断奶,大白宝妈就把自己小孩的奶粉给这位小宝宝吃。

这里,还有许多小朋友需要上网课。方舱里床很多,桌子不多,小朋友们就将高高低低的桌子凑起来,组团上课。我恰好路过,看着他们上课的场景觉得很有意思,仿佛回到了学校时光。为了让他们有更宽敞的学习场所,我们工作人员也贡献了自己的桌子。

查房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些趣闻。比如我所在方舱的3楼到16楼,几乎每一层都有患者朋友在跳最近热门的刘畊宏健康操。电梯间的过道成了他们的临时活动区。除了跳操外,还有志愿者教大家打八段锦、练气。

我也看到了一些上班族,生病了还在坚持工作。比如有个设计师咳嗽得很厉害,一边咳嗽,一边还在做设计图。我看到他病得饭也吃不下,劝他近期好好休息休息,不要太拼了。过了一会儿再去看望他的时候,发现他倒在床上已经睡着了。

当然,在方舱值守的时候也发生过惊险时刻,比如有次晚上九十点的时候,我突然听到有一层在呼救。当时那层在做核酸,有位患者本来要从床上起来,突然人侧倒了,浑身抽搐,叫也叫不醒。我是第二个赶到现场的,当场为他测量了血压、血糖,开放气道。我初步判断他属于急性脑血管缺血,第一时间联系了总负责人,之后120及时将他转运走了,所幸救治及时人无大碍。试想,如果对方不是在方舱,而是在家里或者路上,缺乏医护人员专业救治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这里有一群特殊的志愿者,最小的才几岁  

方舱里有一群特殊的志愿者,他们自己也都是病患。方舱有十几层,几乎每层都有六七名志愿者,多的一层有七八个病患报名。他们和医护人员一起帮忙发管子、贴条码、维持队伍、搬物资、收垃圾、开展卫生清洁工作等。有些活并不好做,就拿倒垃圾来说,每天的量非常多,一次可能有十几袋,要搬运到垃圾车上。这些工作都是无偿的,完全出于自愿。

志愿者以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为主,也有特别小的和年纪特别大的。印象最深的是一名看上去只有三四岁的小女孩志愿者,非常可爱,我们要搬东西时,她也一起帮忙搬小板凳,也会干其他活,比如发饭、牙膏牙刷等物资。我们将志愿者的袖章别在她的袖子上。

  和女友在不同方舱,对家人报喜不报忧  

对远在黑龙江的父母,我总是报喜不报忧,就怕他们担心。我女朋友也在方舱,她是在另一个方舱的外舱工作,每天我们下班就视频聊天,互相开解。

穿着大白服天天工作,真的能减肥,近一个月我瘦了快10斤。穿防护服的时候,感觉一直在出汗,稍微活动一下就非常喘。有的时候做沟通工作,跑来跑去讲话。跑到人跟前不吭声,人家内心肯定在想“你怎么不说话呢”,其实是我先要喘两口气才能开口说话。也有病患跑到我们办公桌前唠家常“怎么不见你们聊天呢?”事实是,不是我们不爱说话,是实在讲不动。

看到大白们很辛苦,大家表示感谢,比如方舱里一名在物流公司工作的人员,自费买了好多箱水果送到我们休息的酒店,我们一开始不想要,对方却很热情,还不肯留名。这让我们很感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