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云端听一场最美江南文化的导赏
2022-05-06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疫情期间,上海的“江南文化讲坛系列讲座”这几天在线上举行。今年是江南名园古猗园建园500周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在这个时间节点,邀请专家学者从江南文化源起和发展切入,希望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为现实中的抗疫注入更多的能量。这也是2022年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

首场讲座由上大上海美院副教授、上海诗词学会常务理事胡建君带来“古典诗词与江南文人生活”。据胡教授考证,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古猗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综合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造园艺术。古猗园起初名为“借园”,明万历后期借园的第三任园主闵士籍取《诗经》里的一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定了“猗园”这个名字,以竹子来置景。

而园中很多重要建筑也多有典故出处。如船型建筑“不系舟”的名称就取自《庄子•列御寇》中的“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南亭”有一对楹联,是清代叶长春所作“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那“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情境,总让人想到“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在胡建君看来,诗词和文人生活从来都是密切相关的。而故事发生地往往就在江南园林。胡建君现在就在进行重现文人雅集的尝试。在她看来,时至今日,在江南园林中依旧能重拾江南文人的心境和生活。

除了胡建君的讲座,同济大学硕导、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常务理事朱宇晖从南京瞻园、苏州拙政园(中部)、艺圃到上海古猗园、秋霞圃,带领大家领略江南明风园林的风采。中国美术学院硕导李辉将讲述“江南园林中的山水”,追溯自然山水的本体特性,探究文士心底里对山林、对江川的渴求。苏州大学教授曹林娣带来“论江南园林的“景境”美”,介绍江南园林“景境”的具体内涵,一切景语皆情语,江南园林永恒的魅力,正是中华文化的魅力。而上海交大副教授罗震伟则带来一个别出心裁的讲座,“在江南园林里看懂园林传统植物”为品味江南园林提供独特视角。        

上海工艺美术学院院长仓平介绍,这个江南文化系列讲座是上海市教委推动的高校艺术文化服务社会项目。而线上讲座的形式,让市民可以共享高校学术资源,在疫情期间可以深度感受江南文化艺术之美,为全民抗疫斗争注入能量。古猗园园长吴松表示,线上讲坛从山水、诗词、建筑、植物、美学等特色要素解读了江南园林之美。后续他们将以“公园+”挖掘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抗疫取得胜利之后,将500年的园林文化呈现给更多的市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