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正青春|累计服务近840万小时,上海青年志愿者“疫”线勇担当
2022-05-0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丁文佳

在社区、在方舱、在隔离点、在核酸检测机构……3月以来,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95后、00后青年团员,他们积极报名成为志愿者,自发站出来扛起社会责任。哪里需要去哪里报到,哪里危险去哪里冲锋,无私奉献一己之力,很多人一坚守就是一个多月。每一个平凡的岗位因他们的奋斗而变得闪闪发光,吸引着更多人前赴后继。

一百年来,中国青年始终冲锋在前,如今这些95后、00后青年生逢盛世,却依旧懂得勇挑重担、堪当大任。于奋斗中迎来建团百年,在“疫”线度过青年节,他们在志愿服务中传承五四精神,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生动画像。据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7日,全市各区、大口、高校团组织和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共招募青年志愿者24万余名,累计上岗22.1万余人,累计上岗140万余人次,上岗总时长839.4万余小时。

新青年深藏家国情怀

申请去最困难的“战场”

疫情当前,三人家庭群变得越来越安静,却不是因为团聚在一起居家抗疫,而是三人各奔东西,分赴不同“疫”线支援。视频见面时间越来越少,文字留言也越来越像有时差一般隔空对话。这是1999年出生的王书川的家庭群,他的父母响应单位支援抗疫号召,多日未曾回家了。本在家静静等待父母凯旋,没想到也接到了自己工作的上海地产闵虹集团发出的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运营志愿者紧急招募令。

王书川告诉记者,自己从小跟着父亲在军队中长大,“在军队生活的十多年里,军人无私为国家奉献的家国情怀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促使自己去努力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第一时间向公司团委报名后,入职不满一年的王书川被选中成为第一批进入方舱的突击队志愿者,也是队伍里年纪最小的志愿者。

回想起到达方舱的第一天,王书川表示来不及去感受震撼环境,就接到了指挥中心安排下来的任务:物资搬运,统计保洁、保安等人员信息,动线图设计,入舱培训等前期准备工作。设计动线图需要对照图纸一遍遍地熟悉场馆,不能遗漏每个重点细节,保证患者进舱、物资运输、医废清运、分餐通道等每条线路都是便捷又安全的。在冲刺交付的这两天,他终于把一个月隔离在家没走的步数都补回来了。

4月12日,王书川正式进入运营中的7.1舱,方舱采取6小时一班闭环轮岗制度,刚开始后续志愿者还没全部到位,因此一天得上两趟班。当天气温升到30度以上,与他搭档的志愿者穿上“大白”后,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呼吸困难并出现了急症,于是由他一人继续“战斗”。保证厕所及时打扫、开水机水流慢了立马维修、为患者在仓库里寻找急需物品、各类物资消耗后随时补充、有幼儿需要采购奶粉……从12日晚上8点到13日凌晨两点,王书川解决了8个护士站反馈的30多个问题。

没过两天,王书川听到了刚运营的8.2舱由于后开,突发状况较多导致很多流程无法快速运转,就立马跟指挥中心提出申请:“请把我调岗至8.2舱,前往最困难的‘战场’,为其他志愿者分担压力!”到了现场后,他立即根据7.1舱的运营经验,紧急制定保洁、保安等相关岗位工作安排,一遍又一遍地踏勘场地,协调工作。

在8.2舱下班后,王书川会跑去7.2舱协助他的室友,室友是7.2舱舱长,帮他汇总保安、保洁的考勤情况,到了凌晨才能休息。睡了一两个小时之后,又收到了8.2舱舱长的指令需要对8.2舱目前运营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供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凌晨五点,他便从床上爬起,在九点前完成了问题梳理并向指挥部进行了汇报。

王书川还记得在一次舱内巡查时,一名大概五六岁的患者小朋友突然跑过来递过来一张便签纸,上面画了一颗爱心,怯生生地说,“哥哥,请收下这颗小心心”。王书川表示,“小朋友质朴的感情让我十分感动,我也为自己作为一名志愿者而感到深深的自豪。”在他眼里,在成为方舱志愿者的这段时间里,没有比被患者信任和认可更欣慰的事情,“我衷心祝愿他们可以早日康复出舱。无论是我们志愿者,还是患者,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都在上海这座灿烂的城市闪耀着我们自己。”

青年志愿者常说

“我们不去,谁去?”

很多“疫”线都是离病毒最近的地方,青年们不仅仅是抱着一腔青春热血迎战,更多时候也需要用他们的专业技能为抗疫贡献智慧力量。“八个小时没喝水没休息,我们这个小组处理了2000份左右的采样品。”从晚上9点到第二天早上5点,三名来自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95后青年员工段子龙、张乐瑜、刘睿辉一整晚都坚守在浦东之江医学检验所。

“我们不去,谁去?”他们积极响应团市委、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协助市经信委开展的核酸检测机构辅助志愿者招募,率先报名上岗。在核酸提取区是整个检测过程中最危险的区域,为了防止病毒造成室外污染,这个区域是负压环境,长期在密不透风的环境中高强度工作,身体很难承受,但他们青春无畏,与病毒赛跑、与时间赛跑。

23岁的杨茼是中建八局上海公司九星项目的综合工程师,曾参与援建徐汇区龙耀路应急隔离点。感染病毒后,他回到了自己援建的方舱隔离治疗。无意中听说公司正准备调派专人到建设者之家隔离点进行维保,但由于公司人手比较紧张,于是毛遂自荐成为建设者之家方舱一名负责维保的志愿者。每天除了负责隔离点区域的维修、排堵等工作外,还要帮助医护人员定时发放早中晚物资、做核酸,如果病友有困难有需求帮忙向医护反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一学生朱涵菁在小区里主动揽下了上门核酸采样任务,这名95后医学生还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整个小区的“家庭医生”,一位阿姨晚上突发急性腹痛,她凭借在仁济医院泌尿科的相应工作经验,初步判断像是结石,紧急联系居委安排前往医院急诊。最终确定保守治疗后,朱涵菁不仅成为了这位阿姨日常的“家庭医生”,也同时为全小区居民提供基础医疗服务。

在社区一线,活跃了不少95后和00后的身影,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2021级本科生钱璟林每天都奋战在社区抗疫一线,00后的他成了村里最年轻的志愿者。95后团员张艺威住在控江路1200弄,接下了为小区70位独居老人送饭的任务。

与此同时,还有很多人在完成日常志愿服务工作的同时,为这场战“疫”献计献策。3月初,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95后外科学博士研究生潘文锋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时,还结合专业,报名参与了NCP生命支持的科普志愿服务,制作了《抗疫指南合集》,以不同主题向大家宣传和科普疫情期间各项的注意事项和相关内容。

上海城投水务集团的杨瑜玲是一名95后团员,封控期间她利用所学专业以及会编写程序代码的优势,加入NCP生命支援和社区线上志愿者队伍。4月初,她在网络上看到一些疫情信息地图,但几乎都缺乏街镇边界信息。于是,她每天投入9小时,根据上海市每日最新发布的确诊病例数据,对其进行抓取、处理和可视化设计,最终分析并制作出能够直观体现疫情热点区域的市级、区级、街道级地图。

还有一些时候,他们以患者身份挺身而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统计与信息学院2022届研究生唐汝佳不久前结束了自己为期16天的方舱生活,她主动加入世博展览馆方舱医院的患者志愿者队伍,成为当时片区中唯一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她所在片区有138人,每天早上6点左右就开始领取早餐,发放到每个人的床头柜上。除了分发早中晚三餐,还需要组织患者参加核酸采样、协助患者填写每日身体情况等工作。在她的影响下,一名9岁小学生每天跟着她一起工作,后来也正式加入了志愿者队伍,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欢乐。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丁文佳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