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舱记“疫”|从暴风眼武汉金银潭到上海足迹馆方舱
2022-05-12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黄浦区城市足迹馆方舱医院,后升级为亚定点医院,位于黄浦滨江蒙自路823号,是在原世博城市足迹馆基础上改建而成的,目前汇集了来自陕西、福建、云南、上海4省市医疗队。2022年4月6日,作为上海曙光医疗队的一员,程鑫开始在城市足迹馆方舱参与一线抗疫,4月22日方舱由援沪医疗队接手后,她继续留在城市足迹馆负责护理管理工作。

■ 讲述人:程鑫,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护士,42岁,曾作为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驰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抗疫,目前在黄浦城市足迹馆方舱负责护理管理。

◆ 出舱回家,是我们和病人最开心的时刻 

城市足迹馆刚刚开舱时,由于收治的都是轻症患者,病人的病情要比医院里的轻,没有那么多的治疗性工作,但是床护比也不一样。我所在的三楼一共有886张床位,每档班护士只有10个人,要为这些人开饭,做核酸,工作量还真不小。

每天早上不到五点,病人就已经开始有序排队做核酸,我们需要三、四个护士一起采样,才能在下班前把病人的核酸全部采好,送到指定位置。白天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收治病人和出院。如果有大巴车送病人来,医生会在预检台先对病人进行初诊,评估病情。医生确定病人符合方舱收治标准,可以入舱,就会在对讲机里呼唤:“几楼护士,下来收新病人。”

经常一次就有几十个病人一起来,我们会派三个护士去一楼的大厅接病人,带他们上三楼。剩下的护士就在楼上安排床位,带新病人到床位扫码登记信息,办理入舱手续。

方舱是由以前的世博展馆改建,地方大,病人多,护士说话都是靠喊,上班时又不能喝水,经常下班后发现喉咙都是哑的。

说到出舱,那真是我们和病人最开心的时刻。每天中午开始,我们就要眼睛盯着工作手机,一看到有出车消息,就赶快去通知病人收拾东西。方舱比较大,地形复杂,为了避免病人走丢,护士们要一直护送病人上车,还要为病人和他们的行李进行全面消毒,一定要保证社区的安全。这一切做好,病人就带着轻松的笑容,迈着欢快的步伐,乘上等候已久的大巴,回到自己的家,从而回归正常生活中去。而我们转身继续迎接新的病人,开展新的工作。

◆ 人文关怀,从武汉金银潭到上海足迹馆 

后来城市足迹馆被援沪医疗队接手,由方舱升级为亚定点医院,人员上有了很大的变动。原来曙光医院医疗队的队员只留下一小部分,主要临床力量变成了陕西、福建和云南医疗队的队员。我作为留下来的护理人员,更多的工作是管理。主要负责教授援沪的护士们使用曙光医院的医嘱处理系统、检验系统和文件书写系统,定期检查护理工作质量,比如医嘱是否及时处理,按要求记账,书写有无遗漏。有时碰到突发事件,也要帮助援沪医疗队协调、解决问题。

在武汉的金银潭医院,我工作的地方是临时监护室,病人病情重且复杂,需要护士具有危重病人的护理能力,如敏锐的病情观察能力,熟练的仪器使用技能,抢救时的应急应变能力,这样才能跑赢死神。

在上海城市足迹馆方舱,护士处理的琐事更多,需要共情、沟通和协调能力、人文关怀精神。就拿发饭来说,八百个病人的饭,是分批运来的,可能先发的人都吃完了,还有的人没有拿到饭,饿肚子的人就会有意见,护士就要出面做解释,先给他拿点面包、牛奶垫垫肚子。有的病人住久了有焦躁情绪,尤其是看到晚来的病人先出舱时,就会着急。我们要安抚他的情绪,让他多休息,耐心等待。

在武汉,看到那些躺在床上的重病人,激发了工作使命感,觉得要把工作做好,把他们照顾好,更要体现上海医务人员的水准。在上海,在自己生活的城市,少了离家千里的担忧,更加责无旁贷,希望早日能让这片土地恢复往日的热闹和繁华。

◆ 最大感受,深刻理解了上海速度 

当年武汉抗疫的经验,让我对病毒有了更多了解,我们自己不再会恐慌,也更有信心打赢这场战役。我们现在有非常成熟的诊疗方案,可以快速、有效地治愈患者。尤其这次中医发挥了很大的优势,我们医院的“一方一功”,帮助很多患者快速转阴。二是对自己的临床护理能力很有信心。在方舱经历过两次病人病情突然变化,我配合医生,马上做出应急处理,让病人转危为安。

在方舱最大的感受,就是深刻理解了上海速度。我们医疗队是4月6日下午刚刚集结,从医院奔赴驻地。而4月6日晚上9点,方舱已经开始接收阳性感染者,截止7日上午10点已经收治患者600余位。很多医疗队员6日白天还在自己科室工作,下午就到达驻地,第二天一早就开始了方舱的工作,从搬运物资、扫地铺床,一切亲力亲为,以最快的速度将新舱准备就绪,只为了让患者可以尽早安顿下来。

曙光医院作为上海的国家疫病防治基地,把之前积累的经验也用到了方舱病人的诊治中。尤其是广受好评的“荆银固表方”和“抗疫强身功”,很多病人服药之后效果很好,通过这“一方一功”,让患者强身祛毒,起到了缩短病程的作用。现在在亚定点医院,我们还开展中医外治法,如耳穴埋豆,穴位埋针,都可以很好地减轻病人的症状。

◆ 录制视频,想方设法提高工作效率 

工作最大的难点要数核酸采样了。无论对病人还是医务人员来讲,采样都意味着高风险。当我们小组第一次来到三楼熟悉环境时,护士长汪小冬就将整个三楼看了一遍,选定一块通风良好,宽敞的地方作为核酸采样区域,又详细安排了病人进出的路线,做好标识,保证病人不聚集。在核酸采样时,有护士专门负责维持秩序,进行消杀工作,以降低采样风险。

在教授援沪医疗队使用曙光医院系统时,也碰到了一些困难。在亚定点医院总共有九个医疗队,几百名护士,面临的问题就是人员众多、班次频繁,面对面教授效果甚微。我们想到的方法是录像教学。我们先把各护理团队的工作手机建群,将处理医嘱的步骤,检验系统的操作方法,护理文书的书写过程都录成短视频,发送到群里。这样每班护士可以先通过视频自学。在医院里有曙光医院的护士24小时值班,如果他们在实际操作时碰到疑难问题,我们也可以通过微信视频的方式进行操作指导,必要时进去现场指导。遇到共性问题,我们也会在群里提醒各医疗队,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这种方法运行到现在,援沪医疗队对我们整个工作系统越来越熟悉,问题也越来越少了。

◆ 井然有序,一切都在向好发展 

现在亚定点医院的病人总体比较稳定,虽然很多患者伴有基础疾病,但我们的治疗和护理比较到位,各个团队一起发挥协作精神,一切井然有序。

在方舱里有很多热心的志愿者。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床位,保证每个区域都有志愿者。我们护士还与志愿者建立了工作群,每次发饭或者发点心,只要在群里叫一声,他们就会来拿,再发给每个病人,既避免了病人拥堵,也可以最快地发到每个人手中,保证人手一份。

就拿病人最重要的核酸采样为例,以前是通过“健康云”操作。前一天晚上吃好晚饭,志愿者都会让自己区域的病人,先把健康云的二维码截图,有一些人不太会,他们会手把手地帮病人弄好。到了第二天早上,志愿者早早起床,先把自己的核酸做好,再去叫自己负责区域的病人起床。他们合理分工,有人负责维持排队秩序,有人负责发装标本的袋子,有人在采样点门口提醒大家戴好口罩,进出有序,还有人会对着床号明细单核对,谁还没有做,就会去床边叫。在大家的帮忙下,核酸采样总是很快做好,又不漏一人。有的志愿者转阴回家了,回家前他们还会再找好接班人,做好“传帮带”。

在方舱建立之初,我们就在三楼C区设立了家庭病房。在收治新病人时,我们会询问患者,如果是一家人入舱,我们都会安排在家庭病房。出院的时候,一家几口,有人先达到出舱标准,有人还是阳性,但是他们想等着一起回家,我们也会照顾,等全家都可以出舱时,再走出舱流程,一起出舱。 

4月中旬,方舱里收治了一对外国夫妻。他们不太会讲中文,也不太听得懂,每次发饭、发点心,我们护士都会特意关心一下他们。结果最大的难题出在了他们出院时。方舱出院患者都要扫一个出院码,才能将相关信息上传到民政局。可是在软件设计时,名字一栏只能填中文,不能填英文。这可急坏了管床的护士,我们连夜联系了医院负责出院流程的医生,设计解决方案。我们临时帮外国友人起了中文名字,先填写中文名字,扫码上传信息,等出院信息上传后,负责的老师再从后台将名字改回英文。过程虽然有点麻烦,但是他们顺利地出院了,相信这几天的方舱生活,也是他们人生中难忘的经历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