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中的青春画像|一只马夹袋,拎给老人的是安心和希望
2022-05-18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马夹袋,其实就是一只轻飘飘的塑料袋,似乎风一吹就能飞走,但当它需要装上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所需的菜和药时,它就成了沉甸甸的保障袋。

尤其是在疫情封控期间,因为“保障”二字加身,它更是居民目光所聚,拎过它的年轻人,都知道手中的分量。

我们那么多善良有爱心的年轻人,义无反顾地拎起了这些马夹袋,投注入自己的爱心和细心,给老人们送去了安心、换来了信心。一只只马夹袋背后的故事,是上海的城市之光。

 // 这只马夹袋,拎来的是爱心 // 

封控期间,不会用手机买菜的老人,让很多年轻人心生牵挂。90后小伙子小葛所在的武夷路160弄,超过90%的居民是老年人,而且绝大部分子女都不在身边。今年刚刚搬来的小葛,细心地从“楼道里的饭菜香变少了”这个现象,推测出了老人们菜不够了。

事实也正是如此。很多老人封控初期有一些储备,加上居委有时候发的保供物资,他们觉得反正吃得不多,“应该够了”,而到了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刻,他们的菜却不够了。住在他楼下的田爷爷正是如此,他儿子在别的小区封控,给他网购也没能成功,一家人正在发愁的时候,爱心到来了。

小葛和同住的室友说,自己听说这两天已经有老人在干吃白米饭了,“当我们年轻人抢菜都很困难时,身边的那些独居老人应该更难”,他们决定给老人团购菜免费分发。一场爱心接力开始了,在他们打了十几个电话找到一家崇明的供货商后,听说他是为小区里老人买菜,对方立刻表示先送他们的。果然,头天晚上下单,第二天下午供应商就先将蔬菜送来了,团购的肉晚了一天也都送到了。

收到菜,小葛他们用马夹袋一份份分好,送给了各位老人。看着一袋子生菜、芹菜、小青菜,田爷爷激动万分,赶紧给家人发信息,要他们也“好好感谢有爱心的人”。面对老人们感动的话语,小葛只是说:“疫情来临后我常常想,谁家没有父母,谁家没有老人呢?能够帮一点就帮一点,没什么大不了的。”

和小葛一样默默奉献着爱心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很多。

曲阳街道东体育会路商建大楼小区二号楼里老人很多,楼里团购群的发起者之一、90后志愿者冯朋骏听说老人的难处后,他们和物业、党支部立刻对本楼栋孤老、高龄老人的购买需求进行了排摸,“老人们刚开始有些备货,也不好意思麻烦别人,我们就每次团购多买几份,送给他们。”

古美路街道平吉二村的老人们,收到了本小区一位90后租户张舒菡捐赠的近百份物资礼包。原来小张在疫情期间做团长为居民送菜的时候,发现很多老人无法团购生活物资,所以她多方联系,协调到了近百份礼包送给本小区的独居老人、高龄老人。当老人们打开礼包,看到里面米、面、油、奶、菜的组合搭配,都非常感动。

分发菜不容易,做过志愿者的都知道,上百份马夹袋装好,人都要累得直不起腰来,但这些年轻人硬是凭借一份爱心,完成了这些善举。

 // 这只马夹袋,拎来的是安心 // 

很多投身到助老志愿服务的年轻人都知道,帮老人抢菜、买菜,可能只是累点儿,但责任更重大的,是帮老人配药——青菜基本上谁都认识,但五花八门的药品名,谁能记得住?这就需要多环节同时配合,最终才能交给老人们一个安心的“药品马夹袋”。

在普陀区,有三位90后志愿者取了个“中二”的配药小组名字,叫“22世纪少年配药团”,“因为我们都是动漫和游戏的爱好者,疫情期间,我们觉得帮助别人也很有意思”。虽然来自不同的小区,但他们团结在一起,帮助本小区和附近的人配药,插画师九九、摄影师小吴负责“线下”跑腿,译者木草草对医疗系统熟悉,就在“云上”查药品,管后勤。

在一开始时,九九其实有点崩溃,“我身体比较好,此前甚至没有用过医保卡,也不知道三甲医院和社区医院配药范围差别很大,结果第一次配药,在社区卫生中心门口等了两三个小时,只配了三分之一不到,成功率很低”。另外,她甚至还配错过一单药,就因为药名没仔细核对,“现在知道即使名字一样,剂量也可能不同”。

配药多了,他们有了经验,会“指挥”小区里的团队一起上——每个楼栋设一名医疗志愿者,居民有配药需求找志愿者填表、志愿者取卡,统一集中处理分类、配药、发药,并整理系统,使之成为可供疫后独居老人等需要帮助的人群配药使用的模板。

但,即使有了经验,随着配药群里请求帮忙配药的人越来越多,突发状况也就在所难免,要来挑战这群年轻人。他们曾遇到一个急单,一位肿瘤病人需要的药需要一路保温,可保温盒只能支撑两个小时。九九就请求了一位有车证和通行证的朋友打配合,最终完成了这场“心跳的挑战”。

配到药品,一袋袋装好到达老人手中,往往还有很多的环节,包括核实、消杀等,年轻人都在努力确保老人拿到的,是真正的“安心药”。像青年报·青春上海此前曾报道过的黄浦区五里桥街道特需保障组工作人员、1994年出生的周奕,就每天都在做这样的事。85岁的王大爷,老夫妻俩都要定时吃降压药,又不清楚该吃哪一类,就同时报了三种地平类药物,周奕的电话立即就打了过去确认,“同时服用非常危险,所以一定要核实清楚。”他透露,社区卫生中心也在一起把关,专门配备的配药对接医生,既要开单又要回访确认情况。

此外,医疗卫生战线上的专业人士也在积极加入一线配药队伍。4月25日,长宁区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成立药物配送志愿者队伍,号召有自备车、有驾照、肯奉献、有团队精神和服务精神的医院职工积极报名,短短一天时间,40名职工积极响应。截至5月13日,光华互联网医院累计配药116单,志愿者累计送药79单。

上海是一座老龄化程度很高的大城市,配药的需求极其庞大,而在疫情特殊时期,问题更显得急迫。当我们的年轻人用前所未有的细致、耐心和奉献精神,给老人们送去一只只安心的药品马夹袋后,我们知道,老有所依、老有所医,不会只是城市的未来幻想。

 // 这只马夹袋,拎来的是信心 // 

都说年轻人是未来的希望,在正常时期,他们是活跃在各个行业的业务骨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如鱼得水。按下暂停键后,他们在助老买菜、配药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工作所长,让善举也变得条理清晰,一袋袋拎到老人手中的马夹袋背后,是他们已经悉心梳理的科学流程。他们的细心,让身边的居民们都对早日解封、回归正常节奏有了更强的信心。

在浦东的金杨新村街道的一个老旧小区里,1993年出生的曹晓靓如今已经不再为配药焦虑了。封控初期刚刚报名成为志愿者的时候,她每天两只手机不停响,都是求医配药的需求信息。“小区里老人很多,每天都至少有十几位居民来求助,”尽管她24小时不关机,随时随地回应需求,但对一位计算机专业人士来说,“这样的效率太低了。”

她开始发挥特长。首先是梳理小区里的医药方面专业人士、热心居民,组成“应急小分队”,除了帮忙配药,还能解决一些配药的常识问题,处理一些紧急突发状况。一位94岁卧床老人,突然咳不出痰了,家人来求助,小分队紧急磋商给出建议:非急症去医院风险较大,家用吸痰器使用不当会造成窒息,一位医护开始视频指导如何拍背排痰,同时,另一路人马则立即发动起来找药,仅仅22分钟,装有化痰药的马夹袋就到了老人家人手中。

响应速度提升了,曹晓靓又开始考虑如何让居民能够更准确地知道药品情况,提高需求精准度。于是,她利用特长,将数字化信息技术应用其中,提高服务效率。疫情前期,由于物流暂停、药店关闭等因素,买药困难重重。为此,曹晓靓用了两周时间逐一梳理网络上各类互联网医院复诊配药、网络买药、药品求助登记平台等各类网络渠道,整理出几十页的《网络购药攻略》分享给社区居民,受到了居民们的普遍好评。

跟她一样在动脑筋的,还有上海市水文总站的年轻党员花雪勇,他在向普善路居委报到后,和另三名志愿者组成了配药应急小组,承担起了为小区内3栋封控楼300多户居民的配药任务。为了提高配药的效率和精准度,他提出了“配药袋”配药法——通过楼组长提前一天了解居民的配药需求,然后上门收取病历卡和医保卡,根据每位居民的需求将所需药品清单、药品小样等装成一个“配药袋”,形成一人一袋,分类管理。

他是单位组织人事科干部,把这只小小的“马夹袋”进行档案化管理,只是基础知识,但小小的工作习惯,却让小区里的居民配药问题效率大增并且从不出错。“想到居民能够吃上药,用药不断档,便感到很欣慰。”他说。

经过从上到下的共同努力,目前上海已经完成了全市的社会面清零任务。复工复产、复商复市都在逐步推进过程中,社会逐渐回归正轨,老人们的买菜、配药问题也都将渐渐不再是巨大的挑战。但是,在最终的胜利到来之前,这些年轻人都还没有丝毫的松懈,他们仍然坚守在社区战疫的第一线,持续给老人们带去信心。

而他们自己,也在帮助老人们送去一只只马夹袋的同时,快速成长。正如那位画漫画的九九所说:“通过配药,我渐渐熟悉了从一个点辐射开去的社会网络是什么样的,学会了和很多人打交道;在收医保卡时和老人们聊天,了解到许多阿姨、婆婆们年轻时在做什么,品尝到人间百态。”这些,都将是日渐成为这个社会中流砥柱的年轻人们,弥足珍贵的阅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