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沪”|今天是这个80后妈妈带着孩子入住居委会的第48天
2022-05-18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出生于1981年的李云是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多伦居委的一名居委干部,今年已经是她来到这里的第6年。3月31日,浦西封控前一晚,社区要求家住外区的居委会干部住进社区,李云的爱人是派出所的一名民警,早就在半个月前住进了单位,这样一来,家里就只剩下正在读六年级的儿子了,实在是不放心,于是,李云带着儿子苗苗一起住进了居委会,没想到,这一住就住到了现在。

每天早出晚归,很难和儿子打一个照面

中午,当记者联系到李云的时候,她刚刚和同事们完成了今天的核酸大筛查工作,一上午没有来得及喝上一口水的她,嗓音有些沙哑。

每天早上6点,李云洗簌完毕出门去社区安排核酸检测、发放抗原、分发物资或是转运阳性病人和密接人员……她往往一直要忙到晚上11 、12点,甚至是第二天凌晨2、3点才会回来。她早出晚归的作息很难和儿子打个照面,苗苗毕竟才12岁,临睡前都会打一个电话给李云,询问她什么时候可以回去。李云也只能安慰他说:“宝贝,妈妈还有工作在做,你先睡吧。”每天回到住的地方,虽然已经很累了,但看见儿子酣然入睡的脸蛋,李云也就安心了。

李云所负责的居民区大部分是新式里弄,很多人家煤卫合用,同时部分居民还喜欢到处串门,更增加了传染风险。为此,李云每天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规劝居民足不出户。“即便如此,还是有居民不听劝,真是让人着急,李老伯就是其中之一。起初,劝他回家的时候,他还要骂人,直到抗原自测异常了,他才后悔当初没有听劝,从方舱回来后,李老伯终于再也不随便出门了。通过工作的不断推进,居民们也渐渐开始理解我们的用心了。”李云回忆道。

4月初,疫情一天天严重了起来。刚开始做抗原自测的时候,尽管之前反复宣传过,结果显示阳性的居民不要出门,打电话给居委听从统一安排,但还是有好几个居民拿着两条杠的抗原盒跑去居委会找李云询问“两条杠是什么意思”。看着他们惶恐的眼神,李云只能强装冷静,让他们赶紧回家,等待疾控人员上门。

随着居民区里的阳性病人逐渐增多,有一位志愿者不幸被感染了新冠,为了安全起见,当晚,居委会同事们都选择在居委会的活动室打地铺过夜,苗苗也不得不被安置到了其它地方。

也会慌张流泪,但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安顿好儿子后,积压了多日的委屈和担忧一下子涌上了李云的心头,她给爱人打去了电话。结婚多年,爱人是非常了解李云的,当他听到妻子的状态后非常担心,破天荒地请了1个小时的假去找她。深夜,已经多日不见的两口子,就这样隔着居委会门口那条熟悉的马路,两两相望。“因为担心传染风险,我让他不要过来。那一刻,我站在这头大哭,他站在那头安慰,我当时真的很需要一个温暖的拥抱,但是我知道,我们不能。这种感受,我可能终身难忘。”李云回忆道,“我们俩都是党员,都明白肩膀上所肩负的责任。大哭一场后,我擦干了眼泪,决定继续回去战斗。“

第二天,李云和同事们继续当“大白”,为各项社区防疫工作忙碌着。那几天,李云都没有去看望儿子,苗苗白天一个人在住处上网课,老师们知道家长在抗疫一线,也特别关注他。热心的居民阿姐每天还会给苗苗一次性送两顿饭:中饭和晚饭,让李云免去后顾之忧。

随着封控时间延长,很多老人不会团购、网购,政府的物资成了他们居家生活的重要期盼。最近天气越来越热了,分发工作如有延误,新鲜食材很容易变质。李云心里很着急,就骑上三轮车一家一家地去送,200多户人家,得来回跑几十趟才能送完。每次送完物资,全身早已湿透,但看到居民们拿到物资后的安心,李云觉得,累点、苦点也是值得的。

“现在,我每天的微信运动步数,已经从三万多下降到了七八千,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李云说道,“前几天,看到苗苗在作文中写道:希望疫情快快过去,爸爸妈妈早点完成手上的工作,一家人能够团聚。看到这里,我心里酸酸的,真的希望疫情快点结束,大家都能早点回家,上海恢复往日的美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