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手记|爸爸上班去了,这次的时间有点长!一名“青椒”党员的抗疫担当
2022-05-18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我可以处理好家事,随时准备来学校。”华东理工大学信息学院“青椒”党员丁炜超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加入徐汇校区校内工作组,两个多月来,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和责任。“爸爸上班去了,这次的时间有点长”,这是他默默对儿子说的话。

以下是丁炜超的讲述——

“我可以处理好家事,随时准备来学校。”3月10日早上,我打开手机看到学校需要老师进校服务的消息后,没有丝毫犹豫就回复了。

疫情就是命令,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虽然,家中还有10个月大的婴儿和老人需要照顾,但我觉得还是应该主动投入校内工作组。出门前,我习惯性地抱抱儿子,“这次,爸爸的上班时间有点长”。

这次的上班跟过去都有很大的不同。“三餐配送员”“快递小哥”“学生管理员”“安全巡视员”……在校园抗击疫情一线,这些岗位都需要人手。

清晨6:30起床,穿上“华理蓝”,戴上口罩、护目镜,一天的防疫工作就从给学生分餐开始。6:50到达食堂,领取配餐送到学生宿舍,之后组织各层长下楼取餐,一日三餐,循环反复。同时,我还要负责收集统计学生的各类诉求,奔波忙碌于学生宿舍17舍、食堂、校医院、南门口之间,为学生们取药送药、发放防疫物资、运送行李等。

一天下来,常常忙得顾不上喝口水,双脚走得生疼,已是家常便饭。对我而言,每一天也都是一次全新的锻炼,工作紧张忙碌,人疲惫却心安。

其实,在3月16日晚上,我就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一宿。信息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同学突然高烧不退。疫情期间突然发烧,让这名同学感到十分紧张和焦虑。我赶紧联络校医院、保卫处护送她外出就医,并安抚她的情绪,直至凌晨4点,安全返回学校。

从进入华理读书到毕业留校已有近10个年头,华理的一草一木早已融入我的生命,对我而言,学校是我另一个家,行军床就安在办公室里。我也是一名“青椒”党员,更应该主动担当。我的爱人同为华理校友,对我返校投入校园工作,给予了充分支持和理解。不管在校内还是校外,此时,还有很多同事都在为疫情防控作着自己的贡献,这对我都是鼓舞和激励,能尽一份力,我感到非常光荣。

疫情也难挡科研心,坚持终将变美好。本学期,我还承担了4名本科生、6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为了做到抗疫、科研两不误,我利用工作间隙录制音视频教学内容,与学生在线互动,每周组织2-3次线上会议,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和完成毕业设计。

转眼已是毕业季,部分学生的研究课题需要随时调整实验或算法的相关参数和进行实验环境的设置,以保证实验能连续进行。这段时间,我先后帮助信息学院100多名同学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确保实验项目和毕业论文的正常开展。

为了保障疫情期间学生上机实验课程的顺利开展,我发挥计算机专业优势,组织课题组成员设计并研发了一套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学科的“智慧云实验平台”,为学院开设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课程提供在线实验教学环境,累计服务课程数超10门,受益学生超200人。

当下,上海全市16个区都已实现社会面清零,分阶段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学复课都在稳步推进,由衷希望我们早日摘下口罩,携手街头,拥抱如常的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