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舱记“疫”|“你们是英雄!请接受我们最高的致敬!”
2022-05-2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即将分别,心中有太多的不舍和感激!在临港,来自江浙医疗队的队员们是战士;在自己的家乡,他们是孩子的父母,是长辈的儿女,是朋友的兄弟和闺蜜。今天,浙江省援沪方舱医院医疗队即将返程,上海临港方舱医院浙江省医疗队联络员、华山医疗队值班长包丽雯医生再次翻开浙江援沪同仁的日记,顿时泪目。

3月底4月初,在上海市疫情防控最吃劲、最关键的时候,浙江省援沪医疗队积极响应号召,奔“沪”支援,奋战在核酸采样、方舱医院、血液透析和核酸检测等各条战线,为打赢大上海保卫战不懈努力,也与上海人民、医务人员建立了深厚情谊。

随着疫情向好,5月21日,临港方舱医院休舱,让所有人无比高兴。看到上海发布里那生动的25张致谢海报,包丽雯感慨万千。在作为浙江医疗队联络员的这段日子里,包丽雯也记录下了浙江队感动她的那些点点滴滴。

包丽雯还记得,第一次去金华队管理的A3-1F舱协调出院流程,末了,她不熟悉出舱路线,一位金华队的护士妹妹牵着她的手带她到一脱区:“姐姐,五一的时候战斗能结束不,想家了!”妹妹只有二十岁出头的样子,那神态让包丽雯不禁想起那句:穿上防护服,我们就不再是孩子。在临港“五四”青年节的纪念宣传片里响着:“浙江金华援沪医疗队共同守护上海,加油!”包丽雯想,这里面肯定有你。

今天,由浙江省援沪方舱医院医疗队总领队、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浙江省援沪医疗队临时党委书记、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与药物政策处副处长陆海军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原院长陈亚岗带队的浙江省医疗队总计1658名医务人员启程离沪。

重读浙江医疗队队员们一字字、一句句写下的日记,让人移不开眼,想一直读下去,读着读着泪水模糊了双眼。“医护的奋力、医患的情谊,还有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那司机师傅的用心,那保洁工勤的信心,都那么动人,那么动心。”包丽雯说。

包丽雯医生与浙江省援沪方舱医院医疗队专家

以下是浙江援沪医疗队队员写下的日记:

台州队医疗组组长吴燕君老师在工作日记里写道:

“根据总队要求,我们将整个医疗队分成了7个医疗组,每组配置3名医生,15名护士,设置医疗组长和护士长,对整个小组医疗工作进行管理。每4小时一个班头,加上通勤时间,每个小组基本每天8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平均1周轮休1天,工作强度大。整个舱内病毒气溶胶密度很大,即便已经习惯穿梭在方舱各个病床之间,有时候下班坐在车上想想,还是为自己的改变感到惊讶。以前有疑似病人,大家都很紧张、害怕,而现在已经能完全无差别地握着病人的手,详尽嘱托……陈海啸院长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召开云端慰问会议,他亲切地询问每个队员的生活,很多队员眼泛泪光,大家都在坚守,大家感受到了厚实而温暖的怀抱!”

“结束4小时的舱内工作后脱下防护服,回到酒店洗漱完毕吃完晚饭已是凌晨一点。一天下来时常觉得鼻子发酸,让我感触颇深的,不仅是穿着防护服工作时的笨重和刺鼻的消毒药水味道,也不仅是身体的疲倦和席卷而来的困意,还有热心的上海阿姨那一句‘需要帮忙,侬叫我’,还有新上海人的‘我们不想给国家添负担,所以来了这里’,以及那一句句出自内心的‘谢谢侬’。”

“4月11日深夜,我正准备出发去方舱接班,突然看见‘温柔刚’急匆匆的神色,他看着我说:‘我管了一位8岁的小朋友,有癫痫病史,不能吃得太甜,他今天突然说想喝牛奶,但分发的食物里没有,你能帮我带给他吗?’见我答应下来,他急匆匆地跑回房间,搬来了一整箱牛奶,我从中拿了两瓶,往大巴车跑。身后的‘温柔刚’提高了音量:‘床号是0890,你别忘了。’由于在方舱工作不能携带手机,以防忘记,全车厢的同事都在重复念叨着0890,0890,0890……一路上,我紧紧捧着牛奶,生怕落在车上。换好防护服进舱后,我立刻开始寻找0890号小朋友。月色下,方舱内非常安静,我担心吵醒那位已经入睡的小朋友,幸好陪护小朋友的奶奶还未入睡,我把这位大白哥哥送的牛奶交给了她。奶奶站起身连连致谢:‘没想到那位护士把小孩子随口说的话记心里了,谢谢你们!’将牛奶交给奶奶后,我如释重负,我从小记性不好,常忘记很多事,但今晚,我心中只有一件事,只有这件事。”

“来到临港方舱工作已一周,一个方舱好似一个忙忙碌碌的小镇。患者是镇民,医务人员是维护治安的警官、邮递员、街道修理工。帮学生患者打印试卷,教患者如何做好自身防护,动员患者加入志愿者行列……镇上,每个人都在这寻常里,寻到光。”

“4月13日晚上,狂风呜呜,大雨倾盆,蓝区里临时搭建的帐篷被吹得东倒西歪。我们离开穿脱区时只剩下一件单薄的外衣,穿着用垃圾袋临时改造的‘雨衣’,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前行。刚到停车场,一顶显眼的蓝色帐篷映入眼帘,走近一看原来是我们的司机焦师傅仅凭一人之力顶着寒风,艰难地支起帐篷,可在下一秒,帐篷要被大风吹散,他没有放弃,继续手中的活。小小的他,踮起脚努力地架起一个个的角,将所有的边拉平,稳稳地架起帐篷,也撑起了我们心中温暖的伞。他不谈自己的不易,只说看到出舱后的我们只穿了一件手术衣,还被大雨淋透让他心痛,其他的地方也出不上力,他唯一想做的,就是想让天使少淋点雨。”

“方舱建设就像在白纸上作画,初到这里一切都是全新的开始,从‘开荒’到‘守土’,我们凭借努力耕耘出一片生命的绿洲。评估环境安全和整洁是我们工作的第一步,排查方舱建设时护理部副主任王红霞首先发现了饮水机的安全隐患。由于排水管路狭窄以致饮水机附近常有积水,而方舱内提供的拖鞋又容易打滑,她立即安排申领了防滑垫置于饮水机和洗漱区附近,并张贴‘小心地滑’的标签。护理团队将原来的易滑倒拖鞋全部回收,指导患者使用防滑拖鞋。担心患者被热水烫伤,王红霞还指导团队制作了‘烫伤应急流程’贴于墙面,当班护士同步做好烫伤及防跌倒宣教。与此同时,团队就地取材,用便签贴制作温馨标识贴在高危跌倒、压疮患者床头,提醒患者‘防跌倒,勤翻身,防压疮’,为患者安全保驾护航。”

“不知不觉,来上海支援已经整整一个月了,犹记得在来时的大巴上,吴高俊副院长说大家要做好吃苦的准备。我有一对可爱的双胞胎,离家久了,别人问起妈妈去哪儿了,他们会说去上海救人去了。‘救人’两字太过沉重,我们是来照顾感染者的。前天中午接班,一位阿公颤颤巍巍地走过来,手里攥着一张纸,塞到我手里,阿公对我微笑,低头一看竟是一封字迹隽秀的感谢信:‘奥密克戎袭申城,方舱医院多病人,一方有难八方援,自有雪中送炭人。你道谁人来送炭,阿拉幸逢浙江人,李强书记讲得好,看在眼里记在心。’80多岁的阿公是位老党员,他那感恩赤诚的心深深触动了我们,我想着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践行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第三天早上,我到那夜收治的阿婆床前巡房,阿婆看到我时,突然拉住我的手,念叨道:‘医生,这两天你去哪里了?我老想你了!’原来,不只是我担心阿婆,阿婆也记挂着我,她拉着我的手,和身旁的人细数我俩的情谊。下班时,阿婆看着我说,‘赶紧回去吧,回去多吃点。’一抹温暖钻进了我的心窝。”

……

两个多月,24个省(市)医疗队和解放军医疗队纷纷驰援上海,支援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的感染者救治工作,在社区里负担起大量的核酸采集工作,一字一句记录下了所有援沪医疗队的工作。

在大上海保卫战中,你们是英雄!请接受我们最高的致敬!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