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工作者如何复工?上海海洋大学教师这样做……
2022-06-0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高校科研工作者如何复工?记者获悉,上海海洋大学的科研工作者纷纷开拓新思路,攻坚克难。结合新模式,针对性采取一系列应急新举措,推动科研复工,保障科研项目顺利推进。

“新思路”跑出科研新速度

今年3月初,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教师曹宇同时承担了中船集团研究所委托的“平台安全性智能监测技术研究”项目及国电投创研院委托的“风电融合设计研究咨询服务-深远海贝藻养殖作业平台结构研究”两个项目。

项目工作量大,且都需要采集现场的实时作业数据,突如其来的疫情管控让曹宇心急如焚,“等不起”的困境在疫情之下显得格外棘手。

但办法总比困难多,经过与客户沟通,他开拓了架设云空间分布式共享数据库的新思路,通过采用数字孪生技术,有效解决了现场数据采集实时共享及模型架构设计的难题。4月底,曹宇又接到了学校进校抗疫的通知,将家中六岁的女儿交给妻子照顾后,便带着架设好的移动云空间工作站投身到第六小区的内围疫情防控工作中,校内抗疫工作虽然繁重,但结合先进技术却跑出了科研“新速度”,保障了科研项目正常进度。

近日,曹宇又收到了来自浙江嵊泗的紧急通知,他作为总设计师建造的风光发电试验平台在海上作业中出现了严重的倾斜,现场险情不断。此时,数字孪生先进技术再次发挥了作用,经过连夜的虚实模型重构,一项项数据的排查,故障诊断为第五隔舱水串舱,引水阀失效,经过抢修成功排除了此次险情,但仍然存在安全隐患,需要尽快去现场开展故障彻查。随着上海宣布全面复工复产,曹宇又奔赴下一个科研战场,顺利保障了科研复产。

“新模式”创出科研新成果

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教师褚振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受疫情影响,学校暂停了校内校外人员的流动,校内全员静态管理,很多实验工作无法如期开展。面对这些问题,一方面,他作为导师加强线上指导工作,积极开展线上学术交流与研讨,了解学生学业动态和生活难题。另一方面,他主动出击,通过联系其他高校和实验室,寻求合作和帮助,探索科研“网格”式合作模式,解决目前存在的实验难题,尽量把因疫情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在海洋环境下的耐蚀材料的设计与开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特别是针对海洋环境下厌氧菌的腐蚀,开发了高耐蚀涂层,对海洋装备起到有效的防护效果。

褚振华通过前期的积累,在疫情期间通过线上多次深度沟通交流,他与西安交通大学雒晓涛教授合作,获批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海洋环境下耐蚀电磁屏蔽陶瓷基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记者从学校获悉,关于海洋环境电磁屏蔽涂层开发与设计的成果已投稿至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杂志,目前已收到修改意见。

随着上海全面复工复产,上海海洋大学领导层通过提前研判,为教师前往科研一线创造条件,做好保障。据悉,新项目研究启动会、新设备调试和现场应用等工作已全面展开,在疫情防控的同时,推进科研复工复产,克服一切困难,保科研抢周期,发挥科研团队优势,稳步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快速恢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