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复旦学生奇了,从中文系进阶人工智能博士生
2022-06-1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汪蒙琪

最近,两名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实现了跨专业深造的华丽转身。他们双双直博,向着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学涯迈进。

“不要觉得不可能,只要你方向选好,努力做好,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出现。”这份进阶心得,值得和更多的年轻人一起共勉。

■ 张向旭:

在通识教育里接触到不同思维方式

“如果从语言学角度去理解一个句子,可以从语法、语用的层面去考虑。但如果你从偏计算的方向去理解,就可以把这个句子理解成一个联合的概率分布。”张向旭说。凭借全面的综合素质、日益夯实的数理基础,这名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22届本科毕业生,顺利通过了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的入学考试,获得了直博资格。

跨专业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进阶”之路?

几年前,从一本名为《数学之美》的科普读物中,张向旭第一次接触到了自然语言处理及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魅力,“当时读后感到非常新奇”,那是难以忘怀的一瞬间。

大二时,专业课上的计算语言学内容将张向旭的目光再次引向了自然语言处理。怀着强烈的学习兴趣,他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自学了斯坦福大学的知名课程《深度自然语言处理》。

一番详细了解之后,张向旭逐渐确定了由汉语言向自然语言处理方向拓展的转向。然而,要补齐数理基础的短板,实现文转理的跨越,对高中阶段就选择文科的张向旭来说,是摆在面前的一道坎。

让张向旭感到幸运的是,复旦有丰富的学科资源。通识教育体系下,通过选修不同学科课程,他接触到不同思维方式,也看到自己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

几年下来,在保质保量完成本专业课程的基础上,他还跨专业选修了《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等理工科基础课程。

“完成一次作业,要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为了能将理科学好,张向旭付出加倍努力。他会在正式选修课程之前利用寒暑假自学网课,预习课程要点。复习的时候,他还自制思维导图,帮助自己加强理解。最多的一个学期,他选修过四门理工科课程,只为在相对薄弱的数理方面迎头赶上。他还坚持自学编程,为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学习打下基础。

在张向旭看来,课业学习是学生的“军事训练”。2017-2019年的军营经历,让张向旭更坐得住,也更能坚持。军营里,无论是每天雷打不动的早起晨练,还是逼近身体极限的训练任务,张向旭都咬紧牙关坚持到底。面对学业上的压力,他也毫不畏惧。

锲而不舍的努力下,张向旭在理工类基础课程方面取得全A档的优秀成绩,四年总绩点达到3.7,排名始终保持在专业前10%,还获得过国家奖学金等多项荣誉。全面的综合素质、日益夯实的数理基础,让他顺利通过了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的入学考试,获得直博资格。

除了自身的努力,老师们的鼓励与帮助让张向旭在奋斗路上变得更有信心。“我的导师很支持我做这种跨学科探索,他不会觉得我的研究和传统的语言学不太一样,而是鼓励我,告诉我可以去看谁的论文,非常包容。”张向旭在谈及自己的导师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霍四通时说。他还时常通过邮件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邱锡鹏进行交流。邱锡鹏不仅为他解答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疑惑,也为他提供入门练习资源。

“不要觉得不可能,只要你方向选好,努力做好,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出现。未来,我希望能将敢想敢干、坚持到底的劲头,投入到博士学习中。”张向旭这样憧憬。

■ 徐凝雨:

学科交叉融合的开放包容带来多种可能

同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22届本科毕业生的徐凝雨,如今也选择了跨界,这名女生已被录取为复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人工智能方向的直博生。

大一时,一门计算思维课程让徐凝雨感受到计算机和语言学之间的有趣关联。在与师长们交流后,她了解到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景,决定探索计算语言学。

为了加强自己的科研基础,她在本科期间选修多门与数学、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包括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黄萱菁的《自然语言处理》。在这门课上,徐凝雨结合专业兴趣,尝试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建立古诗词搜索工具,这一小小成功,进一步激发她对该领域的兴趣。

正是这一契机,徐凝雨产生加入黄萱菁教授的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学习的想法。“黄老师很欢迎我加入她的实验室,还告诉我需要提前选修哪些数学或计算机相关的课程。”

凭借自己在理工科课程方面下的苦功,徐凝雨最终通过计算机学院的选拔考试,并以总绩点3.8、排名汉语言专业第二的成绩成为黄萱菁的直博生。

“搞研究一定要对现象有深入的认识,文科专业同学在这方面反而会有一定优势。对凝雨来说,她需要过数学关和编程关,这两个关过了以后,就会走得很顺了。”黄萱菁说。

其实,在黄萱菁的实验室,不乏本科为中文、哲学等专业的同学,他们很多有不错的发展。中国语言文学系2015届本科毕业生钱鹏是其中之一。从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毕业后,钱鹏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脑与认知科学系深造。在徐凝雨选择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钱鹏也给了她很多宝贵建议。

复旦对学科交叉融合的开放包容,给了徐凝雨跨学科发展、实现学术理想的多种可能。目前,她已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正在导师黄萱菁和桂韬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尝试撰写学术论文,并准备向计算语言学领域的顶会投稿。未来,徐凝雨将继续在自己热爱的自然语言处理方向努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汪蒙琪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