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物|用茶勺代替毛笔,他绘出200多幅“茶山水”
2022-06-1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最近正在热播的《梦华录》,掀起了新一轮的国风热潮,尤其是其中的茶百戏,让大家看得如痴如醉,跃跃欲试。在上海,有一名研究宋代茶文化多年的80后,曾经是美术生的他,放下画笔,拿起茶勺,在过去的6年里于茶盏中勾勒出了200多幅古画——《梅花绣眼图》《秋江渔艇图》《云峰远眺图》……悠雅清丽,香气四溢,他就是韩喆明。

 ◇ 在临摹中,再现宋代古画 ◇ 

韩喆明毕业于中国美院,从小就对传统文化有着深深的热爱,尤其钟爱宋文化。接触点茶,也是因为他早年喜欢宋代瓷器,认识到建盏以后,开始研究宋代茶文化。10年前,他还特地前往山东,向非遗点茶代表性传承人曲永涛拜师学习,自此一头钻进了点茶的世界。点茶就是将茶叶磨成粉,加一点水调成膏状,用茶筅不断击打,直到出现厚厚泡沫,它与普通水泡茶的区别在于口感更加绵密轻柔,茶味更加醇和。

“中国绘画,在宋代出现了很大的转变,晋唐五代时期,绘画技法已趋于成熟稳健,巨峰林立,大师辈出。经由北宋,画韵生机已达极致,其精美绝伦,独领风骚,足可谓百代标程。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士人画也开始发力,相对于画院体系家传密授式的技术垄断,文人群体开始发展出非专业的戾家画,具备更自由的表达,形成独特的绘画理念。水墨更像是一种游戏,故称为‘墨戏’。”韩喆明娓娓道来,“而茶,在两宋时期,同样丰富多彩,焕然一新。无论贵族、文人,还是百姓,对于茶的喜爱与创新,丝毫不逊色于当今。宋人并没有照搬唐人的饮茶风尚,而是在前人基础上将制茶工艺精细化,将饮茶方式多样化,将玩茶手法艺术化,亦成为一种游戏。在自由开明的社会背景下,茶戏与墨戏一样,成为了时人风尚的标致。陆游就曾在诗句中提到:‘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所以点茶是一个很好的走近宋代文人墨客的一个切入点,也是打开通往宋代文化的一扇门。”

 ◇ 在摸索中,复活茶汤游戏 ◇ 

宋代人对于好茶的标准,首先从外观上,要如云雪般洁白细腻,越好的茶越白,沫饽也越持久。韩喆明通过不断的实践与研究,基本还原了如宋人描述的茶汤效果,也出于好奇与期待,试图复活宋人的茶汤游戏,在他看来,能在茶上作画的艺术形式,是其他民族,其他时代所不具备的,也是难度最高的。同时,在画面完成后,必须保证茶汤温热适口,保持茶味香甘重滑。如果单纯为了观赏而创作,影响了品饮体验,失去了饮用本质,那么,茶的意义也就消失了,这不是他所追求的。

“宋人文献中对茶汤艺术有过四个字的形容,叫做‘纤巧如画’,按照我对宋代绘画的理解,茶盏中呈现的画面,应该是非常接近当时的绘画作品的,且点茶完成后,茶汤面色鲜白如雪,灵动灿然,这不正是一张‘纸’么,如果对宋代七汤点茶步骤比较了解的话,会知道点茶之前需要调膏,把茶粉与水先调成胶状质感,这不很接近研墨的方式么。由此两点,我的茶汤作画之路就开始了,我自认为在我的能力所及之处,我做到了接近古代文献中描述的茶汤作品。‘纤巧如画,须臾散灭,且不脱离饮用本质。’这是我参考宋人文献框架后,给自己定下的原则。我个人认为这也应是所有复原古法或创新思路的基本认知。茶可以是赏心悦目的,也理应是美味健康的。”韩喆明说道。

 ◇ 在创作中,感受宋韵之美 ◇ 

当记者向韩喆明提起茶百戏的时候,他表示,通过研究发现,我们目前掌握的证据,仅限于相关文献中极少量的只字片语,或是诗词中的文学描述。按照他对学术考证的理解,这些都不足以作为充分明确的证据来证明宋代茶汤艺术的操作手法与技艺特征。换句话说,他无法担保自己的玩法和宋代某一种技法一模一样。

“宋人并没有以单一的玩法来界定当时的茶艺,百戏由汉代一直延绵到唐宋元明清,是有比较明确的学术定义的,理论上说,所有与茶有关的技艺游戏,都可以叫做茶百戏。但是就像我之前提到的,我并不是仅仅以茶玩茶,而是参考了大量宋代绘画的技法和理念,对于我来说,沫饽就是纸,茶膏就是墨,竹匕就是笔,古人讲究墨分五色,画面深浅层次,穿凿背景,同样可以通过茶膏与清水的调和来实现。我可以以茶汤作画这样的一种方式,感受宋代之美。在盏中如宋人一般肆意挥洒山水,化境于心。茶本身就出于山水之间,我再通过点茶作画的方式,把山水还于茶面,一来一往,亦饮亦还,不违古,不负今,万千变幻,其乐无穷。我更喜欢称之为‘茶山水’。”

 == 对话 == 

青年报:你花费了6年的时间,完成了200多幅“茶山水”,宋代有那么多的经典画作,你的挑选标准是什么?

韩喆明:当时对于临摹作品倒还真没有挑选过,其实我认为我根本没有资格去挑选宋画,宋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历史中永恒的经典,我哪里敢挑挑拣拣。

只不过在我一开始试图创作茶山水的那段时间,我也曾经非常痛苦,因为茶汤作画与运用毛笔绘画有很大的不同,从技法的角度来说,毛笔接触纸面是“软碰硬”,而茶汤作画是“硬碰软”,如何在松软的泡沫上呈现宋画中的山水景致,且茶盏尺寸非常有限,大概也就是12厘米直径的圆形范围内,而且还要趁茶汤沫饽消散之前快速地完成。这都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所以在一开始选择临摹对象时,我只能选择相对比较简单的画面,或者只能取宋画中的某一个局部。宋画的特点在于精巧细致,大量作品其实是扇面画,本身尺度就不大,这成为了我最早“下手”的目标,一些兰草花鸟,成为了我初次与茶汤“约会”的题目,之后随着技法上慢慢找到了感觉,我也逐步涉及比较复杂的题材,可以还原完整的画面,甚至玩起了“拼接”,即用两盏画面拼合成一个画面,从而达到可以临摹完整的长卷或是长轴。比如我曾经以四盏画面组合成《千里江山图》的局部,当时觉得非常好玩。

接下去我的计划可能会放缓,可能现在对我来说数量已经不重要了,而在于质量,我想继续在茶汤艺术上探索,让自己的“笔法”更精,有朝一日可以脱离宋画,进行自由的创作,如宋人一般胸有成竹,挥洒自然,真正可以做到茶盏中的山水游戏。

青年报:除了创作,你也一直在做宋代茶文化的推广是吗?

韩喆明:是的。从2019年开始,我就辞去了之前的工作,专注于宋茶的推广,作为非遗传承人,目前主要还是通过非遗课程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我认为这是相当有必要的,也是推广宋茶最有效的方式,因为我觉得只有学会了点茶,学会了茶山水,才能亲身感受到宋茶的魅力。这是最好的体验方式,也是作为技艺本身不能脱离传承的基础,否则复活文化传统从何谈起。

在我的学员中,有些是非常专业的茶行业从业者,包括茶人,有些是企业高管,他们都是对茶文化非常感兴趣的人,当然也有年轻人。我意识到,在如今的多元化社会形态中,单单开设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只要我有时间和精力,我都会尽量参加各种不同的活动,从中我可以积累很多与大众或媒体交流的经验。听听他们的想法,或是他们心中的疑问,有些问题是我自己没有想到和思考到的,我觉得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在交流中,我可以知道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于1000年前的茶,是如何看待和理解的,这便于我思考如何向他们更好地介绍,如何吸引他们。

在去年,我就尝试了与一位时尚博主合作了一部短纪录片,这也是接触年轻群体的好机会,她本人的粉丝在看到了我展现的茶山水后,非常惊叹:居然我们老祖宗很早就会茶上“拉花”了,宋代人原来是那么时尚那么会玩。

我觉得文化就应该是活泼的、生动的,这样才能保持生命力,才能让年轻人有传承的动力,而不是一味地保护。也许我的茶山水让他们感受到了真正的宋韵之美吧。其实还是应该感谢宋人,毕竟对于宋人来说,我们都是年轻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青年报:接下去,有何新的打算吗?

韩喆明:希望可以通过我自身的感悟和情致,打动身边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让他们了解到宋代事实上是一个非常自由开放的时代,就像我们现在的时代一样,宋人可以享受的茶,我们也可以享受,宋人体会的美,我们一样也可以体会。宋人能做到的茶汤技艺,我们也一样可以做到。我觉得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找回文化自信的过程。如果这一代年轻人都能拾起文化自信,能够自己发现宋韵之美,能够自己体会东方魅力,那么何愁我们的文化不能被继承和发扬呢?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