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人民城市”理念与“绣花针功夫”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施剑平/图
建设令人向往的卓越的全球城市,任重道远、前途灿烂。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的五年,上海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不断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政务管理依托“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双网”并行,下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一盘棋”。
五年时间,“工业锈带”成了“生活秀带”“发展秀带”,社区规划师、青年业委会等越来越多的“新名词”共同构成一座城市的“新民生”。上海不断探索超大城市治理这一重大实践命题,形成了一批全面提升城市建设和治理水平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人民城市”的概念与“绣花针功夫”不断融入城市发展的肌理,成了上海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特殊注脚。
提升“参与感”,塑造人人向往的“人民城市”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期间,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赋予了上海建设新时代人民城市的新使命。2020年,上海提出了建设“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城市、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的城市、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的城市、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的城市、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城市”。
归根结底,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目的是增加人民的福祉。
2021年12月31日,上海市民收到了一份新年礼物——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北区正式开放,占地85公顷。从2017年开始建设,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终于在2021年的最后一天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它将预计在2023年底完成主体建设,2024年实现全园开放。确保世博文化公园的连贯性,就连主干道都从地上让到了地下。
有人做过统计,如果将世博文化公园所在的200公顷宝地进行商业开发,纯土地收入就可超1000亿元。从1000亿元到一个免费的公园,看上去有点不可思议。但这样的选择,在上海并不罕见。为什么?上海把目光落在了让市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2017年底,黄浦江两岸从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宣告贯通;2020年底,苏州河岸线贯通开放,催生了几乎大半个古代上海的苏州河沿岸,如今变成美丽的“生活秀带”;家门口随时可达的小型公园、时尚街区越来越多,组成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这些变化的背后,正是那句我们反复提及的话: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五年来,上海让人民城市的建设成果为人民共享,让人民城市的治理效能体现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提升上。大到城市公共空间,小到一个社区,上海城市治理的影子在方方面面。
停车问题是上海市民常常碰到的头疼事。去年以来,聚焦老旧小区、医院在特定时段“停车难”问题,上海市交通委展开停车难综合治理民心工程。全年完成了67个先行项目治理,开工建设了8300多个公共停车泊位,超额完成原计划的年度指标。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特点之一,就是治理主体不仅是政府,也包括公共机构、组织及个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业委会,成为了社区治理的中坚力量。
2018年初,青年周浩加入小区业委会,成为了一名青年业委会委员。在此期间,他建立了“日常巡查制度”,牵头对小区的车辆管理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周浩的很多社区治理的创新做法,在全市范围内得到推广。
精细化的、人人参与的社区治理,是上海市的一张新名片。
在市房管局、市民政局支持下,青年业委会委员在为上海的社区治理出谋划策。在市人大、市房管局征集《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修订建议的过程中,形成书面建议10余条。在《上海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办法》、规范小区公共收益管理、城市社区应急防范等的规范性文件制定的过程中,青年业委会成员们多次参与座谈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相关委办局的充分肯定。
此外,上海创新路管会、弄管会、社区工作室等一批自治组织,引入社区规划师制度,逐步形成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城市管理模式。
例如,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办事处与上海万科企业有限公司共同在微更新领域展开社区实践,五角场街道引入高校人才力量,聘请相关专家担任“社区规划师”。政府牵头,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改造有了专业规划和设计支持,社区更新工作的整体品质实现有效提升。截止2021年,上海实施各类旧住房更新改造5300余万平方米。
下“绣花针”功夫,书写上海“锦绣文章”
在雨水频繁光顾的汛期,既存在高空坠物、店招店牌掉落等“头顶上的风险”,又有道路积水、下立交淹车事故等“地面上的风险”,还有下沉式广场雨水倒灌、隧道进水等“地面下的风险”……在细微处下功夫、见成效,上海把城市管理精细化的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
在上海市防汛办的防汛中央地图上,1418个排水泵站,27493公里地下排水管网,736个疏散点,64个易积水点,14020个小区,100多个防汛队伍和车辆,都被连接在线。这张实时更新的防汛中央地图,为防汛管理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数据中台。
台风期间,区城运中心成为全区突发情况的信息汇集地,城运平台上实时显示了如树木倒伏、道路积水等各类突发的归类统计,通过将各部门的碎片化信息化零为整,做到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高效处置。
城市治理需要“绣花针”功夫,像这样的创新实践案例还有很多。
“一网统管”使得城市运行有“大脑”支撑,区里有“中脑”,街镇有“小脑”,村居也有了“微脑”。以往每年汛期,上海的基层干部经常半夜爬起来巡查河道。现在有了水位智能监测设备,河水一旦涨过警戒线,系统自动报警,既高效又精准。
五年来,“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正在上海一步一步走到实处。上海注重源头治理,聚焦在建工地、燃气、地下空间、高空坠物、老旧住房等重点领域,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截止2021年,上海已完成360公里道路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拔除各类立杆4万余根,平均减杆率达到60%;完成本市约1500条(段)内部道路治理;完成426个“美丽街区”创建。
得益于“一网通办”,上海在政务上的改革也有目共睹。2018年初,上海提出“一网通办”改革,积极打造政务服务最优、营商环境最好的营商环境服务型城市。“即只登一扇门、只对一扇窗、只递一套表、只录一系统、只见一部门”是上海正在推行的“五个一”。
五年来,上海持续优化工程建设领域营商环境,建筑行业转型发展取得新突破,实现审批事项大幅精简与审批流程创新再造,推动政务服务从“群众跑腿”向“数据跑路”转变。上海政务服务水平和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企业、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
政务管理依托“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为上海城市建设注入源源活力。
>>>案例
“一路一方案”清理空中“蜘蛛线”
说起上海的“网红大楼”,武康大楼一定位列其中,这是一座已有97年历史的船型老建筑。今年端午假期,武康大楼再度登上上海乃至全国的热门景点榜单。可是就在几年前,这座老建筑头顶上还是“蛛网”密布。
2018年1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加强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推进大会。随后,武康路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工程正式开工。武康路成为上海中心城区第一条开工的架空线整治道路。2019年,随着最后两根架空线被拆除,这栋历史悠久的上海著名地标彻底告别周边上空的“蜘蛛网”。
“今天打卡了武康大楼,太出片了!”蜂拥而来打卡拍照的游客们发现,原先切割视觉的黑色电线,全部被收拾干净、埋入地下。不管找什么角度,随手拍摄的武康大楼都气质超群。
看着越来越舒朗的天际线,在上海生活了21年的马亚博成就感满满。他是市综管中心照明管理科科长,参与本市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项目,也是上海头顶上的“蜘蛛线”清理大师。
2018年,上海开展本市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工作。马亚博从项目筹建之初就参与其中,加入市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指挥部,参与工程推进部协调推进工作,带领照明科推进合杆整治项目实施。
将空中的线缆埋入地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马亚博回忆,武康大楼是他们启动最早的项目。武康路是上海最繁华的道路之一,地下空间极其有限。地下管线密布,空间狭窄,轨交线、电力电缆线、通信信息线、上下水管和燃气管纵横交错。“网红大楼”刷屏的背后,是项目小组攻克了一系列难点。
“为了克服地下管位紧张的问题,我们采用了同沟槽辐射的办法,将综合管线和电线管线埋在一起。”他们按照一路一方案要求做好综合杆建设推进工作,进一步深化交通组织设计,针对实际困难不断优化管线路由和基础设计。
“无论是综合杆治理还是城市照明,要进行长效管理。” 马亚博牵头组织成立综合杆信息平台开发工作小组,以信息化的手段健全综合杆管理体系。“从设计到建设,再到最后的验收,我们通过现场采集照片,用数字化的方式等比例还原。”马亚博表示,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64公里。不少市民反映,周边的“蜘蛛网”不见了,窗口的景色变得清爽,家里的环境也看上去整洁了不少。
如今盘在头顶上的各类线缆渐渐消失了踪迹,越来越舒朗明亮的天际线,是这座城市最迷人的名片。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施剑平/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