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爱,让“无声咖啡馆”起死回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媒体实在太热情了,为了一心一意按时发货,我们今天在咖啡店附近找了一个‘秘密场地’专心包装我们的主题挂耳咖啡。”LiLi Time咖啡店创始人莉莉现在有了“甜蜜的烦恼”。
LiLi Time是上海第一家CSECC认证为中国社会企业的咖啡店,50%以上的店员是聋人,被称为“无声咖啡店”。疫情期间,几乎颗粒无收的这家小店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 堂食暂停“无声咖啡店”面临困境 ◆
6月14日晚上10点,LiLi Time公号上一篇《请放心,我们还能活着。只是……》悲壮而又倔强。
“我们的巷子门店是以聋人咖啡师自主研发的创意咖啡为主的精品咖啡店,擅长开展社区营造方面的相关活动和课程。而堂食暂停、线下活动课程不能开展的现实情况,直接冲击了我们的营业收入。虽有朋友提议尝试线上直播或推广外卖,但因我们只是独立的小店,没有大牌连锁咖啡店的流量,加之平台抽成过高且我们多是聋人员工,使得这些动作都显得杯水车薪。”
创始人莉莉说,某天在工作群里看到一张员工发来的照片,眼泪就不受控地往下掉。照片上,顾客正在隔离线外等待,聋人咖啡师紧张地制作着咖啡,生怕失去这难得的生意。
“大家知道,我们有很多的聋人员工。隔着距离,他们听不清客人说的话;戴着口罩,他们看不到客人的唇语。人与人的沟通受到阻碍。”
“无声咖啡馆”有其特殊性,线上外卖来单,聋人店员听不到信息提示语音,更无法接听外卖小哥取餐的联系电话……现实种种,让他们举步维艰。
“如大家所见,我们的营业额已连续数日颗粒无收,是因为没有客流。生活进入常态后,大家其实都还没缓过来。在思前顾后、忐忑不安的情绪里,我们备受煎熬。”为此,倔强的LiLi Time想到了自救,他们将自己面临的困境写在了公号上,并且推出了一款主题为《希望之光》的咖啡挂耳包。伴随咖啡的,还有聋人设计的12幅插画,记录着疫情期间,一个个感人而鲜活的瞬间。
◆ 各方爱心让咖啡店“起死回生” ◆
没想到,第二天醒来,莉莉惊呆了。一夜之间,这个帖子阅读量就突破了10万,截止到今天上午,这套咖啡挂耳包已经售出1万多份,还有800多人“打赏”,因为目前尚未开放堂食,有不少顾客专门跑到店里自提。
“我们今天又增加了7个聋人的工作岗位,昨天增加了4个,让更多聋人一起来加入我们的工作团队。”莉莉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我们主题咖啡挂耳包的贴纸都要靠手工来贴,所以需要人手。”这几天,忙碌中的莉莉虽然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但她的疲倦中带着兴奋和感恩。
“这是我们本次‘清零行动’的第一款产品,我们称之为《希望之光》。因为就算在艰难的时刻,我们相信总有一丝光芒,会穿透最深的夜,为我们带来希望。”莉莉说,“艰难时刻,我们没有忘记LiLi Time的初衷,想要传递爱和温暖。”
LiLi Time的初衷是什么?那得从2014年说起。
2014年,莉莉开了一家咖啡店。当时,店里来的第一位顾客就是那么与众不同。只见他点了杯咖啡,默默喝完便买单离去。“我去收杯子的时候,发现桌上留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是一位聋人,很喜欢这里的氛围,请问能来这里学咖啡吗?”从此,莉莉招收了越来越多的听障店员,给他们提供就业机会。
“无声咖啡店”渐渐有了小名气,开出了两家店:位于黄浦区蒙自东路63号的LiLi Time·巷子和位于浦东前滩太古里4楼的LiLi Time·园子。
然而,正当一切慢慢走上正轨时,一场疫情席卷而来。
“我不会裁员,如果有一天,这条船的油耗光了,那我们就一起下船。”这几年的创业,莉莉和她的小伙伴们仿佛坐在同一条船上,同舟共济。
上海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这家特殊的咖啡店顽强地活了下来。除了热心市民的援助,蒙自东路店物业方还给LiLi Time减免了房租。莉莉感恩这么多好心人把祝福给了LiLi Time,“我们也会把这波祝福带给更多的聋人群体,给聋人群体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
“疫情中,小微企业都很难,像我们这种企业更是难上加难,本来我们已经不抱有任何希望了,但是第二天醒来居然就出现了希望之光。”莉莉想对所有小微企业说,大家要相信奇迹是会出现的!
“糟糕的日子,请让它一去不复返。但那些闪着光芒的时刻,我们想要把它留在脑海。为了那些可爱的人,为了那些可爱的事,也为了那一句想要说出口的感谢。”这是LiLi Time所有员工的心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