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历史铭记,把红色传递
2022-06-18 上海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这些年,上海加紧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深入发掘红色资源,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根植市民心中,更化作广大党员不懈奋斗的源源动力,继续努力书写不负嘱托、不辱使命的新时代答卷。 

市民参观中共一大纪念馆。 本文摄影 青年报资料图 记者 施培琦

建设好守护好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红色,是上海的鲜明底色。

1921年的那个7月,十多位来自不同地方、从事不同职业的人,满怀着对马克思主义救中国的懂憬来到望志路106号,叩响黑漆大门上的铜环。

那时起,一个新的革命火种于沉沉黑夜的中国大地上点燃,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由此也擘画起民族解放和国家振兴的奋斗之路。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址,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今,在黄陂南路、兴业路路口以东,还可以看到几栋崭新的石库门建筑,呈现出青红砖相间的外墙和中西合璧的风格,门头门尾处处体现着石库门元素,透出石库门保护区的“文化肌理”,与马路另一侧的中共一大会址遥相呼应,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和梦想启航的地方,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2021年6月3日正式开馆。经过600多个日日夜夜的精心建设,中共一大会址得到全面修缮的同时,保留原有石库门建筑风格的新馆顺利落成。

这个在新天地太平湖边拔地而起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展厅面积扩展至3700平方米,展品数量从原先278件增至1168件,通过文物实物、动态视频、实景还原等方式,生动讲述这“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体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程,聚焦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革命实践。

开馆一个多月后,纪念馆新增设“伟大建党精神”展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32个大字醒目地写在红色展墙上,参观者总是在此驻足凝视,静静思索。

中共一大纪念馆举办迎国庆主题活动。

去年6月开馆至今,中共一大纪念馆共接待166万人次参观者。即便是今年3月以来临时闭馆期间,仍推出“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等系列云展,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5.8万人次。除了“足不出户云看展”“云上看一大”系列,还推送了#“唤醒”云诵读#系列微博,总阅读量过10万次。

这里,还以一条红色经典步道,链接起周边众多红色遗迹遗址,共同形成一个“街区式博物馆”。在中共一大纪念馆馆长薛峰看来,以初心使命贯穿全篇,这样一个“街区式博物馆”,更加燃起人们心里的信仰之光、理想之火。

“全体一大人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为彰显中共一大纪念馆作为红色文化场馆的引领作用,全力凝聚起万众同心、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奋力创造出无愧于党的诞生地的出色业绩,为风华正茂的中国共产党,建设一座不朽的精神家园。”薛峰说。

让更多旧址遗迹

成为一个个党史“教室”

红色资源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就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发表过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上海保护好利用好红色资源提供了根本遵循。2016年,上海以建党95周年为契机,全面启动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2017年5月,“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被写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

根据2020年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文物局开展的红色革命遗址旧址复核数据显示,全市自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上海解放,有重点旧址、遗址、纪念设施或者场所类红色资源共612处,遍布全市16个区。

其中,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中共中央特科机关旧址这样的旧址228处,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遗址等279处遗址,龙华烈士陵园、鲁迅墓等105处纪念设施。

此外,还有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图书馆、中共一大纪念馆等馆藏重要档案、文献、手稿、声像资料和实物类红色资源236件/套,也入选《上海市红色资源名录(第一批)》。2021年3月、6月,市文物局公布两批上海革命文物名录,全市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50处(第一批150处,第二批100处),可移动革命文物3415件(套)(第一批208件(套),第二批3207件(套))。

情景党课《青春之中国》在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演。

红色场馆不仅是展陈之地,更是给当下和未来提供启示与动力的精神引领地。上海积极用好全市红色资源,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四史”宣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让旧址遗迹成为“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教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取得新成效。

去年6月18日,市委宣传部联合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依托“学习强国”和“随申办”系统,深化“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民心工程,在全国率先建成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截至当年12月底,“红途”通过九大内容板块,推出精品课程、寻访线路、展览展示、红色视频等学习资源3800余项,全景呈现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平台注册用户数超170万,总点击量超2.6亿次。“上红途 学党史”,成为了广大市民耳熟能详的宣传语。

汇聚各方力量,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里的故事、故事里的细节、细节里的精神,把有深度的故事讲得有温度,将红色传人、先进模范、党员志愿者、青少年都加入讲故事、演故事行列,引导人们铭记革命先辈的奋斗牺牲和崇高风范,让流淌在上海城市血脉中的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越发成为上海的新风尚。

去年7月1日,全国首部红色资源地方性法规《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正式实施,作为红色资源创新立法的方式,更好护航上海的红色资源。

用好用活红色文物

讲好党的百年故事

一枪五弹击落美军战机的步枪、《摩登周报》成革命出版物的伪装本、地下电台发报员李白烈士的家书、志愿军战士用炮弹壳制作花瓶寄予和平祝福……一堂堂文物现场课上,青少年在近距离观看文物、听文物故事的过程中,沉浸式感受文物背后的故事和传递的精神力量,他们心中有火,眼里有光的场景,让人久久难忘。

百件革命文物进课堂。

从馆藏的12万件藏品中,精心选出100件,结合100个文物故事,正相继走进100所学校,形成100堂不同的思政课程。这是中共一大纪念馆去年10月中旬起推出馆校合作教育项目“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中共一大纪念馆百件革命文物进课堂的一幕幕。传扬红色精神的宣传教育阵地正从纪念馆向书声琅琅的大中小学课堂延展,让珍贵的革命文物走出展示柜和库房,直接转化为大中小学生思想政治课的鲜活教具,将课堂转化为革命文物的展示现场,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先辈初心和爱国主义强大的精神力量。

今年2月28日,中共一大纪念馆带着馆藏珍贵革命文物——秦鸿钧烈士使用过的柯达相机,走进了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的校园。这所学校与这台相机,有着割舍不下的缘分: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任校长韩慧如是秦鸿钧烈士的夫人,目前,秦鸿钧烈士的曾孙正就读于该校。

秦鸿钧烈士使用过的这台柯达相机背后有着隐秘而伟大的往事,同学们通过近距离观看文物,聆听文物故事,共同重温红色记忆,感受忠诚与信仰的力量。二年级三班的秦翊凯正是秦鸿钧烈士的曾孙。“不求索取,但求奉献。一切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个人的得失为轻”,秦翊凯表示,“爸爸说,这是太奶奶一直自我要求的,也希望后代们无论什么时候,身处什么岗位,都要牢记这一点。虽然我还不是太懂,但我会从身边事做起,小事做起,多帮助老师,帮助同学,努力学习,今后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

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宣教专员和部分讲解志愿者,还就此组成红色革命文物讲师团,针对项目中涉及的100件革命文物,创作了100个红色故事。

用心、用情、用史、用理搭建的桥梁,将革命年代与美好生活互相连接,让更多的青少年感受革命者们奋斗的足迹,与他们精神相通,产生共鸣,燃起奋斗之志,真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