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代表说|叶海峰:我是上海人才政策的受益者,始终相信“上海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上海更出彩”
2022-06-2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25日开幕。“上海将营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让上海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上海更出彩”,李强报告中的这句话,让市党代表、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叶海峰尤其振奋。他告诉记者,他来上海工作8年有余,本身就是上海人才政策的受益者。

缘于上海不断出台的人才政策,叶海峰在这片土地上从事的科研事业快速成长,也深刻体会到上海“海聚英才”更加开放的纳才步伐,感受到上海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成果和最动人的那一句——“上海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上海更出彩”。

期待青年科研人员能更安心地沉浸在实验室

李强报告中提出,上海将全力构筑人才战略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发挥“头雁效应”。彰显国际化的人才导向,构筑世界级的人才平台,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造就战略性的人才力量,形成金字塔型人才结构。

对此,叶海峰感慨地说,在上海的8年多,上海的既有人才政策充分体现了上海在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个目标方面的决心和魄力。

此次报告中明确指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六大重点产业”。叶海峰发现,其中都涉及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则首次提出了“生物经济”。显然,生物医药产业在未来很长时间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中医学合成生物学是生物医药产业的高端赛道。

在他看来,上海亟需打通并完善布局“医学合成生物学”产学研用创新链,尽早形成以科研推产业、以产品促科研的良性循环。建立“楼上”创新,“楼下”创业新模式,加快研发成果落地转化。

“楼上做科研,楼下做转化,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打通由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创新链条,获得科学前沿、人才培养和产业革命的先发优势。这将有利于加快培育上海本土医学合成生物学领域成果落地和相关高科技公司成长和发展。”

“青年人才是党和人民各项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我们十分期待,对长期奋斗在科研一线的杰出青年科技工作者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实施长周期人才项目和科研项目,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力度,使青年科研人员能更安心地沉浸在实验室专注科学研究,从而取得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叶海峰说。

努力培养本土人才培养明日之星

叶海峰博士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2014年2月,放弃了国外科研机构抛出的“橄榄枝”,在国家和华东师范大学的相关人才计划的支持下,回到华师大参加工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期待在黄浦江畔成就一番事业。如今,叶海峰从事医学合成生物学领域研究,主要针对重大疾病,开发颠覆性诊治技术,例如智能活体细胞药物工厂技术。去年11月,他作为高层次人才代表参加市委书记李强主持召开的人才工作座谈会,就如何加快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提出真知灼见。

作为一名在上海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工作者,叶海峰说,自己一直立志在上海把医学合成生物学领域做强做大,尤其是在半导体合成生物学和智能细胞机器人领域做更好的工作,培养更多的人才。同时,打算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在上海本土孵化,创立医学合成生物学高科技公司,最终希望科研成果能够造福人类。

“我将以此次党代会精神为引领,在市委的领导下,坚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岗位,脚踏实地、勇于开拓创新,不断增强自己在医学合成生物学领域原始创新能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多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叶海峰说,自己还将带领实验室团队成员一起,继续加强智能活体药物在肿瘤和代谢疾病中的研发与应用,尽快落实将实验室研发的智能细胞药物进行产业化,培养一批生物医药领域的年轻骨干人才。为上海生物医药先导产业,生物健康重点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及更多的“上海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还是一名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光荣使命的高校教师,理当努力培养本土人才,培养明日之星,为上海做出更大的贡献。

“真正使在这儿的人引以为豪、来过的人为之倾心、没来过的人充满向往”,这些话语,掷地有声,也让叶海峰更加坚定选择,相信未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