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次进入“暹芭”台风眼,00后“追风者”拍下风暴纪录片
2022-07-0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刘秦春/文 受访者/图 苏镝坷/视频 记者 常鑫/剪辑 

7月2日下午,今年第3号台风“暹芭”于15时左右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登陆,成为今年首个登陆我国的台风。

00后气象摄影师、中国传媒大学摄影系大三生苏镝坷@风羽酱-sdk和“中国气象爱好者”团队成员、上海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王路澄携带气象传感器和摄影机等专业器材,驾驶着追风车连续5次进入台风眼,拍摄到台风眼内高清影像素材,并测得台风过境时的气压变化曲线。

说走就走的“追风”

五入“暹芭”台风眼

去年追击台风“烟花”的时候,苏镝坷和同伴早早地做好了准备,这次追击台风“暹芭”却是一次说走就走的“追风”。“因为其实最开始我们都不太重视它,觉得可能并不值得去追一趟。但6月30日它还在洋面上,在海南的东南方向的时候,我们注意到它在卫星云图上突然有个爆发,就觉得可能会比预报中的强,或许值得一追。”苏镝坷说。

改主意的第二天一早,苏镝坷就和同伴王路澄买到了当天飞往广东省湛江市的最晚一班航班,在机场候机时听到深圳航班受台风影响延误,他们心里一咯噔,万一飞不成,这次的追风就泡汤了,万幸他们还是成功飞抵目的地,租好了车,先在吴川市区一家酒店住下。

7月2日早上6:00,王路澄兴奋地早早醒来,紧盯着雷达图和云图上台风“暹芭”的最新动向,刷新气象者爱好群里的讨论讯息,对“暹芭”的走向和登陆点有了大致判断,也有了接下来正式开始追风时的行进方向。

8:00左右,苏镝坷和王路澄驱车先赶到吴江市靠海的位置进行温度、湿度、大气压等基本量传感器和风速器等测验设备和拍摄设备参数调试。

“我们这次的摄影系统和测量系统都是新的,精心准备过的,但是还没有实战过。”苏镝坷说在调试的过程中风速器固定出现了一些问题,折腾一会儿后在桥上观察到台风有加速趋势,他决定先布置好基本量传感器,果断上路。

沿着228国道,一直往东开了二三十公里,沿途暴雨夹杂着大风,苏镝坷专注驾驶,一旁的王路澄还在专心看着数据,判断台风登陆点具体方位,不断地进行微调,给苏镝坷指引前进方向。

上午10:30,他们到达茂名市电白区博贺镇附近,这里离台风“暹芭”已经很近了。“我们当时所处的位置风雨变小了,我判断台风眼可能已经准备要上岸了”,王路澄跟苏镝坷商量后,先在附近的一个加油站停下,继续判断下一步该往哪走,而苏镝坷则下车拍摄。

中午12:00左右,他们沿着博贺半岛滨海大道开到了海湾位置停下,测量各项数据,拍摄图片和视频素材,而后得知另一名追风爱好者正从湛江赶来,遂折回电白市区接他,“这个时候台风又突然减速了,我们相当于是从台风眼里逃了出来”,苏镝坷告诉记者,接到那名同伴后,三人又再次进入台风眼。

“吃风”并不顺利

但他们初心不改

苏镝坷告诉记者,他们想要“吃一口”回南风,测得台风眼里的各项数据,于是跟着“暹芭”的风眼走,沿着茂名港大道继续东行,寻找最佳点位,但过程不那么顺利。

“因为我们当时已经在台风眼内了,如果台风继续北移西移的话,我们接下来吃的就是它的回南风,那我们就得找一个开口朝南的地方才能吃得到,才能测得到”,所以找到的第一个点位,苏镝坷觉得无论从地形上还是朝向上都不太好。

第二个点位找了座小山,上去之后发现地形凶险且空无一人,稍微有点危险,一行人又下来了,观察了当时的情况后决定尽快撤离,撤出来后又找到了一个港口区域,结果是个死胡同走不进去,只能又掉头到了一个平地,最后在那里做了一些测量,等待要“吃”的回南风上岸。

就这样,在台风眼里进进出出的一行人,终于顺利“吃”到了风,并且一直追风追到18:00左右。

苏镝坷与同伴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每次实地追风前都会要查阅大量资料,利用各种地理系统评估最安全可行的追击方案,但是追风路上也并不总是坦途,其实以前追风时,苏镝坷和王路澄也遇到过不少“拦路虎”。

“追风经常要跑到一些荒凉的、人生地不熟的、信号又不好的地方,遇到什么紧急情况很难脱险的,所以我们结伴而行”,王路澄和苏镝坷回忆起去年在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王武庄追风时的一个夜晚。

那天晚上,他们的车不小心陷进了泥地里出不来,车窗外电闪雷鸣,风雨交加,“荒郊野外的连个路灯都没有,黑不溜秋的”,王路澄说。“只有北边的闪电,隐隐约约地照亮远处的物体,特别恐怖”,苏镝坷补充道。

“我们早上打电话叫拖车,拖车说那个地方进不来,不愿意来”,他们折腾了一宿,试图自救无果,只能就着闪电和风雨在车里过夜,第二天一早去附近村里找了个老师傅用拖拉机把车拖了出来,这才得救。

暴风雨夜陷车的经历并未让苏镝坷二人打退堂鼓,虽然他们也有些崩溃,苏镝坷说:“自从王武庄陷车事件后,我们再也不走泥巴路了,这不是追风的错,都是泥巴路的问题。”

心存敬畏,一路前行

为气象研究和防灾减灾做贡献

“由此可见,一个人追风还是挺可怕的。”王路澄告诉记者,他没有一个人去追过风,但是一旁的苏镝坷却有多次独自追风的经历。

苏镝坷被称为“火爆B站的00后科普大神”,作品《这才叫水视频》成为“入站必刷”,全网播放量超千万,追风总里程数已超过3万公里,总共追击了上百个对流天气系统,足迹遍布东北、内蒙、江苏和山东。

他初一就开始摆弄相机,13岁看到台风“海燕”的摄影作品入坑,如今看到令人震撼的自然场景时他依旧会兴奋、会激动得大口喘气。但是他说:“作为一名摄影师,我还有任务要完成,再激动都要平静下来,盯着取景器,坚持不要手抖,安静地把画面拍摄下来,给更多的人看到。”

今天追击台风“暹芭”时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画面是途中遇到几棵树被台风吹断腰倒伏拦住了去路,附近的几名村民和过路的司机互相帮扶着去把那些倒树抬到道路一旁,清理路面让大家顺利通行。

苏镝坷立即抱着摄影器材下车记录下这一场景,作为“追风人”,他追击过风力强劲的龙卷风,见过许多次风暴过后的场景,他深知风暴的破坏力有多强,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类显得多么渺小,而这一刻,他看到了人类的力量,他常常思考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总是怀揣着一份敬畏之心前行。

“追风”不仅仅是苏镝坷的爱好,他一直想拍下一些理想的画面,完成自己《追风者的故事》纪录片,作为自己的参赛或者结业作品。同时也希望能够记录下第一手的天气数据,拍摄到宝贵的影像资料,与国家站的数据并用互补,为气象研究和防灾减灾做出贡献。

王路澄关于台风的认知始于2005年台风“麦莎”,他说每次追风都能“零距离”地感受台风,实地追风,就如同和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打交道,包括实地测量数据,这些都有助于培养我们对台风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也有助于加强更多人对极端天气的认知,从而做好预防。

对于那些在媒体报道、各大社交平台甚至是在高考作文素材里看到苏镝坷的故事后也想要追风的人,他诚恳建议:追风有风险!所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先踏实学习,要非常熟悉风暴各种各样的特点,安全永远要放在第一位。其次,追风不一定要开着车出去追,每个人用任何设备,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是追风者,只要举起镜头去拍去记录,那就是在追风。最后,大家记录下并分享在社交平台的极端天气信息,让更多的人及时看到,其实也是在间接为防灾减灾做贡献。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刘秦春/文 受访者/图 苏镝坷/视频 记者 常鑫/剪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